《离别的礼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2、技能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弘扬尊敬和关心长辈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新课导入(2分钟)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板书题目)
二、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走进课文。(7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自由散读课文,让我们走进课文:
(1)课题中的礼物是什么?作者围绕这礼物写了哪几个人物?
(2)彼得的爸爸为什么把彼得的爷爷送进孤老院?他又为什么要送这礼物呢?
学生读后回答,点评:
课文中的礼物是一床羊毛毯,作者围绕它写了四个人物,彼得、彼得的爸爸、彼得的爷爷和女人,这床羊毛毯是彼得的爸爸在把彼得的爷爷即将送进孤老院的情况下而送的,这就是离别的礼物,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板书相关人物)
(二)阅读课文,走进人物。(25分钟)
1、学生浏览课文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 除彼得的爸爸外,其他三个人对这离别的礼物各自的态度有何不同呢?这些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征?(老师在这里要强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归纳:
本文共写了四个人物:彼得、彼得的爸爸、彼得的爷爷和那个脸蛋光得有点刺眼、活像个洋娃娃的女人。
①彼得的爷爷:
抚摩着毯子说:“啊!这毯子真好!哪儿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毯子。”(语言)
不断夸赞彼得的爸爸:“你爸真是个好人,这要花不少钱呢?”(语言)
十分珍爱毯子。
体现爷爷→宽厚、慈爱。(板书)
②那个女人:
好像被钉在那里,两眼没离开那床毯子。忽然转身向着爸爸,冷冷地说:“肯定花了不少钱!哟!还是一床双层的呢?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神态、语言) 十分吝啬毯子
体现那个女人→自私、刻薄。(板书)
③彼得:
“彼得难过得真想哭,但他忍住了。
“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
“爸爸,听我说,剪成两半,一半给爷爷,另一半保存起来。”
“是的,一层毯子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语言心理描写)
体现彼得→聪明懂事孝顺 。(板书)
老师强调: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写作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立体形象,让人物在我们的笔下活出栩栩如生个性。
2、讨论交流:这篇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哪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老师在这里要强调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关于爷爷――
(1)“我去把口琴拿来,吹一支古老的曲子给你听听。”从下文爷爷拿来的是毛毯看,爷爷这句话是心口不一的,爷爷想让离别轻松一点,但爷爷毕竟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家,所以拿出来的是毛
离别的礼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