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白求恩”
2012年2月中旬,时任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我接待了两位来自奥地利的友人,他们是电影制片人、编剧鲍罗·阿波若夫和他的翻译、英籍姑娘珍妮,随行的还有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副总裁陈梁和著名传记作家何晓鲁。奥地利友人专程来盐城,是为了要拍摄一部反映奥地利同胞、“新四军中白求恩”罗生特的电影《革命者》。鲍罗先生受奥地利一家基金会委托要拍的这部影片,受众主要是欧洲青年,其目的是通过展现罗生特的传奇一生,激发青年一代追寻崇高、积极向上的精神。鲍罗先生其实年龄并不算大,才60岁,却十分显老,看上去像是70岁,烟瘾很大;同样抽烟的英籍姑娘珍妮是专门负责希伯来文翻译的。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奥地利友人了解罗生特在盐城的战斗足迹,我用了三天时间陪同鲍罗先生一行分别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和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并开了在盐文史专家座谈会。通过三天相处交流,罗生特,这位在华整整工作了9年的中共特别党员、白求恩式的奥地利籍国际主义战士,唯一获得过中共正规军高级军衔(新四军卫生顾问、1947年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的外籍医生,其传奇的一生逐步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历尽劫波重——从维也纳到上海
现在的人可能已经很少知道罗生特这个名字了。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费尔德,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中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从事女帽经营,家庭条件优越。他于1928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成为一家犹太医院的泌尿科医生。他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给他带来颇高的收入。他住富人区,穿昂贵西服,抽上等雪茄。同时他酷爱艺术,特别喜欢德国音乐和文学。经常出入博物馆、剧院、音乐会,尽情享受
“美好”生活。但为反对纳粹法西斯,他毅然加入了社会民主党。1933年4月,基督教社会党人陶尔斐斯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社会民主党被取缔。1934年,罗生特被捕入狱,释放后在以色列文化医院继续当医生。1938年5月15日,希特勒德国将奥地利吞并,并大肆捕杀社会民主党人和犹太人,他的境遇一下子跌入十八层地狱。5月23日盖世太保逮捕了他,罗再次被关入德国西北部的皮乐菲尔特集中营,代号是“9615”。在集中营他受尽了折磨,承受繁重的劳动、寒冷和饥饿。一年以后当局以“未对当局造成严重伤害”把他释放,条件是必须在14天内离开奥地利,并被勒令永远不准回国。他赶到维也纳去看望他的家庭,发现父亲已于几个月前去世,整个家庭已四分五裂。他的几个兄弟,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加拿大,一个去了乌克兰。妹妹去了伦敦。这时他唯一的选择是去中国的上海,1939年8月5日,罗生特只好拖着病残的身体,和他的三弟约瑟夫以及集中营难友威廉·戴克,同乘“埃尼阿斯”号轮船,从汉堡出发,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签证入境的中国上海,当时上海已成为两万多中东欧犹太人“最后的天堂”。
罗生特在上海利用妹妹从英国寄来的生活费,同一名曾在纳粹集中营生活的难友合作,于法租界开了一个泌尿科和妇产科的私人诊所。由于他医术精湛,很快就有了名气,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收入日渐丰厚。兄弟俩想把母亲从维也纳接来上海,但未成功。罗生特在上海期间,结识了著名的者汉斯
·希伯和他的夫人涂鲁德。希伯是波兰籍犹太人,德国共产党员。经希伯介绍,罗生特参加了由他领导的一个外国人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内希伯经常向他们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生产自救的情况,又向他们讲了根据地军民生活艰苦,特别是缺医少药、治疗伤病员十分困难的情况,激起了罗生特的向往和同情心。他向希伯提出一定要到根据地去,直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1年1月,正值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中的医护人员奇缺,像罗生特这样受过专业培训、医术高超的医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由中共地下党员沈其震与之联系,3月中旬,罗生特化装成一个德国传教士,身穿黑色长袍,胸前挂着十字架,由沈其震医生陪同,在交通员的护送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3月20日来到当时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亲自接见了罗生特。陈毅还把自己心爱的马牌手枪送给他,并对他说:“这支枪是比利时1901年制造的,我也是1901年生人,所以十分珍爱它,现在送给你留作纪念。”第二天,新四军卫生部、抗大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单位,在泰山庙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陈毅致欢迎词。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发表评论:“在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罗生特是第一个。”罗生特到新四军后,被任命为新四军卫生部顾问。
烽烟建伟功——从新四军到四野
新四军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不仅缺乏必要的药品和设备,甚至连吃的都没有。罗生特一上班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24小时应诊,
“新四军中白求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