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的史实辨析摘要:丁宝桢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是晚清轰动朝野的大事,因事涉宫闱,在史实与传闻之间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清实录、清史稿、丁宝桢本人奏稿及了解此事原委的薛福成、翁同❷❷等日记记录,勾勒出此事经过:杀安一案是同治、奕、慈安的宫廷密谋,丁宝桢不过是执行人;安案发生,慈禧开始是被动的,但绝不可能发布赦免安的“懿旨”,丁宝桢更没有抗旨行为,慈禧通过安案处理,转为主动,赢得盛誉;丁宝桢杀安是遵旨执行,不是密谋者,因其才干反得到慈禧重用,自然丁在杀安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是得到慈禧信任的原因。关键词:丁宝桢安德海慈禧史实辨析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0-870502-38-42丁宝桢杀太监安德海一事,是清后期震动朝野的大案,因事涉同治帝、慈禧、恭亲王等宫廷上层,记载多暧昧不清,这就为后世民间传闻和文艺创作留下较多想象空间。为树立丁宝桢坚贞不屈形象,民间故事、戏曲中,大多是丁宝桢如何独自设计捕安,慈禧下旨赦安,丁宝桢又抗旨杀安的情节。但这些美化丁宝桢的情节,并不符合清代督抚处置要案的成例,也无法解释丁宝桢既杀了慈禧心腹,后来慈禧反倒重用丁宝桢的历史事实。本文的辨析,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至于丁宝桢本人的清正刚直、才干超群,才是他能胜任处决安德海,成为晚清名臣的主要原因。因本文不涉及丁宝桢的评价,所以这方面从略。杀安德海并非丁宝桢个人所为,而是同治帝载淳、恭亲王奕密谋策划的,丁宝桢只是具体执行人,这是首先要辨析的。一些正史对此事记载十分含糊。如《清史稿•丁宝桢传》只有一段话:“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这里用了两个“奏”字,一是安入山东,丁宝桢上奏告之此事;二是拿获安并得到安的口供后再次上奏。现此两奏均存,收于《丁文诚公奏稿》,可见事实确是如此。不过两奏也留下了疑窦:朝廷只有一个答复,是在收到丁第二个奏章之后,第一个奏章并没有答复,也即是说,丁宝桢告知安入山东如何矫称御旨,如何招摇等情节之后,双方像有默契一样,朝廷竟不作答,一任丁宝桢从容布置,捉拿安德海。关于这一段经过,后人记述更神奇了。丁宝桢死后,湘潭名士王❷]运为丁写了“诔词”,是这样铺陈的:“有矫伪之乘徒,驰辇下而莫呵。惊朝至而夕擒,美执法之无邪。昭三圣之严法,靖宫府之敖吴。”说安德海“矫诏”南下,一路浩浩荡荡,无人敢阻止,谁知到了山东,即被丁宝桢擒拿,丁宝桢杀安德海既有充足理由,又昭示了“三圣”的执法公允,更阻止了宫廷对苏州一代的骚扰。“诔词”自然要美化死者,但经王❷]运写来,仿佛丁宝桢只手回天,将杀安德海归功于丁宝桢一人,显然把事件简单化了。王❷]运可算是美化或神话丁宝桢的第一人。为说明诛杀安德海关系到清末统治集团内部事件,就不得不补述一下安德海的身世,安与慈禧、慈安、同治、恭亲王之间的关系。安德海是河北青县人,幼年入宫,称“小安子”。安为人机警,一八六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在热河病死,慈禧与恭亲王策动政变,废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形成了垂帘听政局面,安在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秘密奔走,通报消息,以是得到慈禧宠信。丁宝桢的奏折称捕获安德海时年二十六岁,推算他应生于一八四四年或一八四三年,一八六一年时正好是十七八岁,也正是可参预大事的年龄。北京政变后,形成两
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的史实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