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礼记·礼运》三、文本资料(一)周云龙:礼运1(节选)鉴赏昔者仲尼与于蜡宾2,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3,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4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5,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6,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7,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8,以考其信9,著有过,刑仁讲让10,示民有常11,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注释1.《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内容写三皇五帝以来礼的变化情况,可能出自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儒者之手。这里节选的是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论述部分。(yù)于蜡(zhà)宾:参加到蜡祭的行列。与,参加。蜡,谓古代国君年终祭祀。:夏、商、周三代的英贤。英,英华,杰出的人。当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而言。:同“鳏(guān)”,老而无妻者。:大人,指天子与诸侯。世及:世代相传。陈澔曰:“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把礼义作为治事的准则。即用礼义约束人心。纪:纲纪。:为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六个人。:用(礼)来著明他们(指“民”)应做的事。著:明;义:宜。:用礼来考验人心的真假。:用礼来树立仁德的好榜样,用礼来说明谦让的好处。刑:法则,榜样。讲:讲求。:给人们指示出应当经常遵守的准则。常:常规。“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如曰:“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无己。”在这里,“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破天荒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这篇《礼运》了。“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其作者,很可能是个儒士。当时,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人们自然会向往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幸福的“乐土”。而在《礼运》作者看来,只要推行唐、虞之世的“大道”——包括伦理纲常在内的最高治世原则,那么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个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
礼记礼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