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本课题于2007年年底申请,2008年4月份获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为教育部基地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2008sk475”,研究时间为一年,要求研究成果为公开发表论文两篇。课题申请时,项目负责人为马纯,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拟围绕高职院校队伍建设中的政策法规与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专业素质、职业素养、育人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经课题组同志的认真研究,2009年上半年发表论文两篇,分别为《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及实施》(《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73—76页,马纯、潘瑞春)及《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46-48页,黄学文、王胜璋)。在课题批准之后,我们在前期的研究,着重是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分别从校内与省内部分其它院校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展开,调研结果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稳定性不强、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承担责任多、发展的机会少、配备的数量不足等。与此同时,课题组同志通过中国期刊网与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网广泛查阅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现有成果(主要是论文等)并研读了一些理论专著,经过细致的分析与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尤其是从本科院校角度就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阐释,主要包括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等方面,其中有的或按辅导员的类型(主要是专职辅导员队伍,包括政治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等)进行研究探求;或从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入手展开。总体的情况是都论证一些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措施。应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但这当中,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不够深入,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十分强。因此我们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对原申请拟研究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确立“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及实施”与“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研究计划项目批准通知,本课题应在2008年年底结题,期间,一方面因时间短暂,另一方面课题组负责人因公外出学习,故结题时间推迟到2009年10月。2、研究成果主要内容(1)、在《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及实施》一文中,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成效,促进辅导员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调研与查阅资料的情况来看,目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工作体系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之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原理,把绩效理论引入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旨在树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理念,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其意义在于:(1)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责要求,增强工作实效
结题报告(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