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变异现象
原因
举例
虫蛀
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
白瓜、北沙参、婆罗子、前胡、大黄、桑螵蛸等
霉变
饮片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引发寄生在其表面或内部的霉菌大量繁殖,导致发霉
车前草、马齿苋、独活、紫菀等
泛油
指因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在受热、受潮、或贮藏保管不善时其表面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呈现油状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的。
含挥发油:当归、丁香等
含脂肪油:柏子仁、桃仁、杏仁等
含糖量多: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等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变异现象
原因
举例
变色
由于所含色素受到外界影响(如酶作用、发热、霉变等)使饮片失去了其原有的色泽,从而使不少中药变质失效,不能再供药用
颜色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等
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
鲜艳变暗淡,如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等
气味散失
饮片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
含挥发油:肉桂、沉香等
豆蔻、砂仁粉碎后
风化
某些含结晶水的无机盐类药物,经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变为非结晶状的无水物质,从而变为粉末状,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胆矾、硼砂、芒硝等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变异现象
原因
举例
潮解
指固体饮片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表面逐渐湿润并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
青盐、咸秋石、芒硝等
粘连
指有些固体饮片,由于熔点较低,遇热则发黏而粘结在一起,使原来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等
腐烂
指某些新鲜的药材或饮片,因受温度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引起闷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活动而导致腐烂败坏的现象
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
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变异现象
剂型
原因
虫蛀
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等
制备时原料筛选不严和杀虫灭菌不彻底
贮藏和运输途中管理不善
霉变
蜜丸、膏滋、片剂等
制备过程中对洁净的生产条件控制不严
对原辅料的灭菌处理得不好
内包装密封不严
酸败
(发酵)
糖浆剂、煎膏剂、合剂、软膏剂等
发酵:制剂的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或防腐剂加量较少
酸败:以油脂为基质制成的软膏剂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贮藏
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变异现象
剂型
原因
沉淀
药酒、口服液、针剂、合剂等
某些大分子杂质在提取中未除尽,贮藏温度过低则逐渐聚结而产生沉淀
内包装不严,使溶媒挥发而产生沉淀
玻璃容器质量差,在贮藏期间析出游离碱使溶液pH值发生改变或受温度、日光等因素的影响
挥发
芳香水剂、酊剂等
指在高温下中成药所含挥发油或乙醇的散失
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自身因素
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水分
过高:饮片就会发生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等
过低:饮片又会发生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等
淀粉
虫蛀、霉变
黏液质
发酵、发霉、生虫。如枸杞子等
油脂
植物性油脂:易与空气、日光、湿气等接触,氧化而发生异味;也易在脂酶影响下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而具有异味。如桃仁、杏仁等。
动物性油脂:易因微生物的作用而出现“酸败”,如刺猬皮、狗肾等。
挥发油
2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便会逐渐挥发。长期与空气接触,随着油分的挥发,其气味也会随之减弱。如白芷、当归、荆芥、薄荷、肉桂、樟脑、姜黄、山柰等。
色素
易受到日光、空气等影响而遭到破坏,受潮后也易发霉变色,如月季花、玫瑰花等。
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
温度
25℃以下的常温情况下,储藏中的中药一般都比较稳定。
当温度升高,害虫和霉菌容易草生繁殖,饮片易生虫、霉变。
当温度在35℃以上
促使药材的水分蒸发,降低含水量和重量;
加速氧化、降解等化学反应,促使化学成分迅速变化;
挥发油的挥发会加快,使芳香气味减弱或消失;
含糖类及黏液质的饮片容易发霉、生虫、变质;
含油脂成分的饮片易引起酸败泛油,外表油润的炮制品,易外表失润;
胶类及树脂类饮片容易变软而黏结成块,如乳香、阿胶等。
当温度过低,对某些新鲜的药物如鲜石斛、鲜芦根等,或某些含水量较多的药物,也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担保公司简介.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