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上海交通大学1913年设立了机械科,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和管理专家,为国家繁荣和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依托学科基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依托机械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之一。本学科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汽车设计与制造”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有“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化汽车制造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核电技术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于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振动、冲击、噪声学科于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纳入“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机械电子”和“车辆工程”学科分别于1984年和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自设微电子装备与制造博士点,1989年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学科是上海交通大学“211”一、二期和“985”一、二期的重点和重大建设学科平台。师资队伍本学科目前有教师及研究人员114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8名、博士生导师44名,中科学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5人。教师及研究人员中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2%,拥有国外学历和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80%多,形成了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身制造控制,汽车电子,重大装备与制造工艺,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机床与特种加工技术,振动、冲击、噪声与控制,电子装备制造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微加工系统,智能维护与故障诊断和CAD/CAE/CAM技术等,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工程和MEMS技术等学科新生长点和交叉学科,特别是加强与材料学科、信息学科和生命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03年以来,本学科在基础研究,承接国家重大、重点和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海外杰出青年基金3项、面上项目64项,主持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课题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0项、国际合作项目34项、国防项目40多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30多项,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的实力和学术竞争力。人才培养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现代机械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本专业以“大工程,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机械工程宽口径、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前沿和特色及实践环节等教学模块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两大模块。教学上既重视传授已有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加强、素质的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学科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加强工程实践,包括设计、制造、工程管理、环境、市场等。在课程实践环节,建成了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形成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以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以及管理为载体,提供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在问题的观测与判断、创造与评价、建模与设计、仿真与制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在第6学期可按其志愿选择一组专业特色课,专业特色课共有5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主要学习现代制造装备及自动化、现代制造工艺、制造装备电器自动控制、结构分析与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技术、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企业规划设计、新产品开发和现代自动化生产方法,并初步具备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设计研究能力以及在有关现代公司企业中从事规划、组织、管理和商务活动的能力。汽车设计与制造方向主要学习汽车工程导论、汽车构造与设计、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工艺、汽车检测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初步具备在汽车工业领域从事实际制造与研究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以及在交运部门从事管理等商务工作的能力。机械电子方向主要学习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实现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伺服元件及系统、控制系统CAD等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