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a)字词义系统的历史演变——兼论《汉语大字典》“拔”(ba)字动词义项设置-汉语言文学“拔”(ba)字词义系统的历史演变——兼论《汉语大字典》“拔”(ba)字动词义项设置 摘要: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本文运用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字典》中的“拔”(bá)字的动词义项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各义项间的联系及其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大字典》中“拔”(bá)字的动词义项做更系统性的归纳。关键词 :词义系统概念要素《汉语大字典》拔《汉语大字典》以《康熙字典》为蓝本,但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有了历史性的变革。关于这一点,黄孝德先生已有论述,此不赘述。相对于其他的字典,大字典无疑亦有其优胜之处。如:《辞源》把“拔”(bá)分为7个义项:①抽取,拔除。②选擢,提拔。③攻克。④移动,改变。⑤超特。⑥迅疾,猝然。⑦括,箭的末端。《汉语大字典》把“拔”(bá)分为18个义项:①抽拔,连根拽出。②挑选,选取。③超出,高出。④挺。⑤攻取。⑥移易;动摇。⑦吸出(毒气等)。又方言。把东西放在冰(凉)水里,吸出热,使它变凉。⑧脱离,摆脱。⑨裂。⑩解救。?尽。?回,转。?辅助;扶持。?箭的末端。又名括。?猝然;急速。p通“”。舍止。q古邑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市西。r姓。在动词义项中,《汉语大字典》比《辞源》多出的义项是④、⑦、⑧、⑨、⑩、?、?、?,确实丰富完善了“拔”(bá)的义项。但是《汉语大字典》“拔”的义项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一些原本统一的义位被分割开了。本文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字典》中“拔”(bá)字的13个动词义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些归纳,以便更好地说明这种方法在分析汉语的词义演变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拔”(bá)的基本意义分析“拔”的基本意义,古今是一致的。《说文·手部》:“拔,擢也。”《小尔雅·广物》:“拔根曰擢。”《现代汉语词典》[4]:“拔,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这个基本意义,是我们分析其他意义的出发点。综合“拔”的古今义,无论是“拔根”的“拔”,还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的“拔”,都是用手移动物体,所以可以将其归入“用手使物运动”这一概念域,进一步属于“用手使物做由里向外的运动”这一下位概念域。同属于这一下位概念域的成员有“擢”“拽”“拉”“拖”“引”等。与之相反的概念域,即“用手使物做由外向里的运动”,它的成员有“按”“塞”“捺”“埋”“掩”“捣”等。同属于“用手使物运动”这一概念域的成员都有一些共同的概念要素。即核心要素(K),运动的主体(F),运动的驱动着(C),运动的途径(P),运动的方式(M),运动的起点(S),运动的终点(T),运动的目的(O)。与蒋绍愚先生对“投”的分析不同,由于属于“用手使物做由里向外的运动”概念域的“拔”,其核心要素(K)“运动”是“位移性的运动”,强调的是运动的结果,而不是运动的过程,所以在此我们淡化了运动的途径(P)和运动的方式(M)两个概念要素的分析。故就“拔”(用手使物做由里向外的运动)来说,它的概念要素是:①核心要素(K):运动②运动的驱动者(C):人③运动的主体(F):物④运动的起点(S):处所∕里⑤运动的终点(T):己方∕外在这里,“手”是个隐性的概念要素,并没有在显性层面表现出来,它是从运动起点到运动
“拔” (ba)字词义软件系统的历史演变——兼论《汉语大字典》 “拔” (ba)字动词义项设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