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送别.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送别》学案设计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设计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学习目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习过程: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5、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依依惜别还可换成哪些词?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二、基础达标检测。,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没有信心。打开学案作业,完成基础达标1、2(请二人小组互相交换,检测,全对的请为对方赠送一颗小红星。)。你们真了不起,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愿意和你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新感受一下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动人场景。请打开课本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1。。汇报。,对照古诗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烟花三月下扬州。(1——3自然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自然段)四、细读品味。、2、3自然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品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

黄鹤楼送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9-04-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