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与“蛇口模式”
30多年前广东蛇口工业区的崛起,打破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冰,为继之而起的沿海经济特区,乃至全国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树立了样板和旗帜。“蛇口模式”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载入史册。时任交通部部长的开国上将叶飞,是这一历史工程的奠基者。当年,他是怎样灵感突至、冒着莫大的政治风险作出这一决策的?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经济开放已由沿海而内陆、由东部而西部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是颇有教益的。
访问北欧四国得到启示
1977年5月9日至29日,交通部部长任上的叶飞,率团出访了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北欧四国。
这是叶飞到交通部两年多来第一次率团出访。此次出访,原本具有很大礼仪性、政治性:一是应瑞典交通大臣和芬兰工商部部长邀请对他们访华的回访,丹麦、挪威属于顺访;二是这些国家有意借此了解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否稳定,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但急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面貌、毫不隐讳自己奉行“拿来主义”的叶飞,却使出访带上鲜明的专业考察的性质。代表团成员7人,除叶飞、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长袁庚、外交部一名兼翻译的工作人员外,其余均系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家。对此,叶飞有自己的见解:专心致力于经济、技术考察,本身就是对国内形势是否稳定的有力回答。
瑞典、芬兰等国,普遍海运发达,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且此前均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的海运协定。叶飞率团到访,各国政府都很重视,不仅接待友好、周到,参观考察的内容也安排得非常丰富,几乎有求必应。前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叶飞与代表团成员一起参观了斯德哥尔摩、哥德堡、赫尔辛基、奥斯陆和哥本哈根等港口,考察了滚装船、纯集装箱船、多用途破冰船等各种功能的船舶,对大小不等的多家造船厂、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研究机构,从技术到管理进行了多侧面的考察了解。参观考察后,这些国家现代化的交通设备、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给叶飞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他们重技术、重人才、重科研的管理理念,强烈的国际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通过港口保税区、工业区扩大生产经营的做法,对叶飞的思想触动很大。
若干年后,叶飞还多次与人讲起:出访北欧四国的那些日子里,我脑海中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在帝国主义列强侵凌下,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是大陆解放快30年了,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仍然迟缓?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能做到的事,社会主义却做不到?……如果我们还是(按)老办法(走)下去,二三十年能实现现代化吗?叶飞还不时与同行的袁庚等人议论、探讨:哪些东西可以“拿”回来为我所用?中国交通发展怎样才能快些、更快些?
晚年叶飞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当时的思想:“我到交通部两年多,在国内看的港口还没有这次在北欧看的多。我原来看我国的码头机械一排排的,觉得很先进。这次出去一看,才知道人家才是先进,我们已经落后了。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那时,真称得上浮想联翩。我与袁庚议论利用香港的设想:那里有交通部所属的香港招商局,根据中央对港澳‘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是可以充分利用招商局的有利条件的。”
此次出访回国后,叶飞将利用香港招商局的问题,列入了交通部重要的议事日程。
交通部香港招商局,是驻在香港的一个百年老企业。新中国成立前,原是国民党政府的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招商局在内地的资产、员工被全部接管;1949年秋,招商局在香港的员工宣布起义,翌年初,政务院派员接管。当时,除将所属的13艘旧船开回内地使用外,在香港保留职工20多人以及部分房舍、仓库等资产,沿用招商局原名继续对外营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营发展不大,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1971年后,周恩来抓了一下,让其承担对外买船任务后,逐渐有了较大发展。1975年叶飞任交通部长后,在大批量购买远洋运输船的过程中,招商局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借此其经济实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访问北欧四国及此后不久交通部又组团出访联邦德国考察莱茵河,所见所闻深深震动、刺激了交通部上下。1978年5月,叶飞主持召开由各省市交通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讨论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交通现代化规划。1978年6月27日下午,叶飞和副部长周惠、郭建出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陈慕华、方毅、谷牧、康世恩等,汇报了交通部座谈会情况和交通现代化规划。在这次汇报中,叶飞第一次向中央领导正式提出了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的问题。
叶飞说:“我们感到,现在国家对设在香港的招商局利用得很不够。交通部计划今后要通过招商局,充分利用香港的资金、技术,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利用招商局的有利条件,在香港筹建一个航运公司,实行单独经营、单独核算,目的是为国家赚取外汇。除了经营海上运输外,还可以在香港建设修船厂、浮船坞、钢丝绳厂、尼龙缆厂和配件厂,发挥香港这个阵地在资金、技术和
叶飞与“蛇口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