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顗「观心释」的诠释学意涵
郭朝顺
华梵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2002/3/3
提要
在天台智顗的著作中,观心常被视为实践法门来看待,然而若以天台三大部为例,《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这类释经之作,观心释依然居总结地位而出现,是以若将观心释视为诠释活动之一环时,则吾人对诠释活动的内涵是否便得重新评估?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是否也得重新思索?然而观心作为诠释活动之一环时,其使诠释活动流为主观任意的批评,也必须加以处理,如此则观心释的方法,其成立理由,观心释的目的等问题?是本文所欲处理的课题。
本文主张,观心释是与天台之存有论及解脱学有着三一一三圆融关系的实践诠释*学,观心乃在认知与诠解存有论之实相时,同时具有上求佛道及下化众生两种双向的功能,是知解与实践合一的诠释学,是教化与解脱同一的诠释学。
关键词
观心,观心释,一念三千,三观,教观一致、实践的诠释学
一、观心法门的三重含义
关于智顗的「观心」之探讨,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摩诃止观》「一念三千」的说法︰
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以《摩诃止观》的性质而言,「一念三千」立刻被注视到的当然是其实践解脱的意义,一念心具三千世界之不可思议境,是为《摩诃止观》十乘观法第一观不可思议境所观之境,因此其解脱学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引起诸多不同诠释的乃在一心与三千世界的关系,就湛然而言,他提出理具(又称性具),并强调天台观法之特色便在一个「具」字,《辅行》︰
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奚尝不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
由于湛然对「具」字的强调,以及引用了《大乘起信论》「真如不变随缘」之说,于是导致宋代天台学关于「心具三千,色具三千否」以及「理具事造,理三千事三千」,还有最重要的「观真心或观妄心」等命题及争论,由于这些课题过于复杂,而且当今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因此本文在此便略而不论。但是具字的强调,是使得观心之存有论意义得被彰显的重要理由,这当然也可以视为真心妄心之争的起点。
当然就西洋哲学的立场上来看,「一念三千」既非指一念心生三千也不指一念心含三千世界,那么心与三千世界很难开出所谓的存有论的意涵,因为心与三千并未有本末因果之关连性,是以便无法将之模拟为西洋之唯心论或者泛神论。然而当湛然强调一念「具」三千时,原本无分别的二者,郄在文字上被读出许多新解释,因为一念与三千就阅读理解角度而言,便被此「具」字分出头尾本末出来,具字使得一念三千的不可思议性成为可思议的,这是湛然的目的,但当其成为可思议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生。因为当一念三千透过「具」字来思议其不可思议的内涵时,这当中的吊诡湛然便是透过强调心之重要性来试行解消,《金刚錍》︰
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无所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4]
唯心之强调虽未必等同唯心的存有论,但将智顗「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之语,高举心法之重要性,而说「一切诸法无非心性」[5],更加强了心法作为三千世界之根源的想象,这便呈显出一念三千之存有论的意涵。而天台之存有论若以牟宗三的分类来看,宋代山外派由真心所立之存有论,是华严分解式的别教存有论,而山家派的妄心观,则较接近智顗的原意,依于一念无明法性性所立之存有论,是非分解诡谲地纵贯横讲非创生义的存有论︰
法华圆教既不依分解方式,故虽是一系统,而郄是无限定的系统,无另端交替的系统,因而它无系统相,它是遍满常圆之一体平铺︰低头举手无非佛道。[6]
牟宗三的关于天台之存有论涵义的诠释与判定,未必必须完全接受,但他的确明显地彰显出天台思想中具有存有论之意涵。
一念三千固然是智顗思想的重大观念,但一念三千亦只是正修圆顿止观十乘观法之观心法门中第一之观不可思议境而已,其余尚有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等九种观法,是以不能以一念三千代表智顗所有的观心法门。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观心法门不仅具有上述之解脱学与存有论的意义,观心还具有认知实相真如法性的认知意义,尤其当它运用于观心释经时,观心便成为智顗之佛教诠释学之重要一环,是以观心法门除了解脱学与存有论之外,观心之诠释学意涵即为本文所要彰显把握的目标,藉由观心释经理论的探讨,笔者企图说明重现智顗教观一致之实践的诠释学的理论架构。
二、智顗观心释的理论推演
(一)观心释经的重要文献
为了证明智顗观心法门具有诠释学的意涵,笔者选择几处重要的文献以资证明。
︰
智顗五
试论智顗「观心释」的诠释学意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