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内容的说明(10-20万字)
思想品德会结之路习天的变化结不好写
第十章关于口语交际(雷实撰写)
第一节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学校教育没有将其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能“经常说话”者,如班干部、课堂发言积极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一般学生,锻炼机会少,又缺乏系统指导,只能自生自长。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辞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常见。此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
南北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里,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这里所言的辩才,是居要位、担重任的精英,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的能人。基础教育要为这样的精英奠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语素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许多国家制定的母语课程标准里均有详细的听说目标和相关重要性说明。如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听说技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大多数美国人至少部分时间靠说话而生活。令人信服地表达观点和进行真实有效的论辩能力,对于说话与写作两者都同样重要
……不久前,听说在课程中占据中心地位,但只有一小部分学校保持了这一传统。现在正是恢复这一传统的时候了。”该标准提出,通过学校教育,学生要成为“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K-12)(内部资料)。
经过十年的改革实验,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得到大家都认可,在一些积极改革的学校,中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笔者在重庆綦江一所农村初中听语文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看到的是自信与开朗,完全没有以往在农村课堂所常见的胆怯与羞涩。我问一个个红扑扑脸蛋的孩子:“你们上学要走多少时间?”有答半小时的,有答40分钟的。无疑,这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学校。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全部。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信的表达者,能积极思考的听众”,还有许多路要走。《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关条目不多,却常常被忘却。所以,要先看看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3-4年级)
。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并能简要转述。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第三学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语气、语调适当。
,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四学段(7-9年级)
,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 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在此部分的修订主要有两点。
一是保留了原有的基础性的口语交际目标与内容,适当地降低了“提高性”交际要求。如在第四学段,将《实验稿》第6、7条合并为一条。把“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改成“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口语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是较高标准;“不断提高”则将其视为过程,是努力的方向。
二是在第四学段里将内容相近的条目予以合并,以求各条内容大体平衡。
我们再换个角度对整个义务教
口语交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