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闻报道,何以让受众记住?.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新闻报道,何以让受众记住?-法律新闻报道,何以让受众记住? 文/陆桂江前不久,一位镇领导在全镇农村环境整治会上,给镇村干部讲述了我市原瑞祥镇一位来自美国的洋媳妇注重环保的故事。这天在场采访的我听了非常熟悉,十分惊诧。这个故事发生在1999年春,出自我的一篇省二等奖作品《一位农家洋媳妇的环保情》。事情过去十多年了,这位镇领导怎么还记得呢?会后,这位领导告诉我,这个故事他在很多场合讲过,今天见到我,又使他想起了这个故事,所以拿出来再讲讲,很有现实意义。这让我很有成就感的同时,还感到新闻作品能让受众记住、记牢,并在更大范围、更长一段时间内传播,无疑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那么,凭什么让受众注意你的报道,记住你的报道,传播你的报道呢?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感到,记者必须有一双与时俱进、善于发现独家新闻的慧眼;练就精心策划的本领,写出有深度的报道;贴近生活,写百姓身边的事。慧眼独俱,发现独家新闻生活中从不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美国的开乐凯曾说过:“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待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用不着去创造,新闻是存在的,新闻等人去寻觅。”就拿《一位农家洋媳妇的环保情》这篇报道来说,当报道先后在《海门日报》、《解放日报》、《珠江环境报》、《侨声》杂志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后,那位提供报料的线人告诉我,他在给我报料前先后跟好几位其他媒体的记者说过,但那些记者都没当回事,只有我听说后马上骑上自行车去采访了,并在当天发出了报道。其实,笔者之所以能从线人的报料中抓到这条新闻,并不是突发灵感,而是源于我对当时包括我们海门在内的许多城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高度关注。洋媳妇能将小孩用过的纸尿片集中后,一天或隔天打车从乡下送到城区环卫所;在公园,她能把婆婆准备扔进河里的蛋壳等垃圾,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里;不食用公公专门为她煮的青蛙肉……这些点点滴滴不仅仅是洋媳妇的习惯问题,更重要的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我们很多地方创建卫生城市需要弘扬和借鉴的。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报道这一事件,才使这篇稿件有了分量。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的热忱之心是记者发现、采写到好新闻的根本,失去这个本,就算好新闻的素材砸到自己头上,恐怕也意识不到好新闻的存在。许多同仁常说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从何来?保持一颗关注社会的热忱之心,准确感知和把握社会发展脉动,比各类判定新闻价值的技巧更重要。一个记者,尤其是在一线跑了多年的老记者,要时刻保持关注社会发展之热情,像婴孩一样保持对这个社会的好奇之心,练就发现新闻的慧眼。如果自认为“见多识广”,热衷于四处交际,乐于漂浮在社会表层而不深入,也就不可能及时抓住游弋在身边的“大鱼”。前年五月,笔者从某报上看到一幅报道三位农村大嫂成功种植新品哈蜜瓜的图片新闻。当时我想,在海门种植哈密瓜还是头一次听说,可以去报道一下。真没想到,这一去采访,竞写出了一条在省、市获奖的消息。事情原来是这样的:龚玉英姑嫂仨都是50出头的人了,小学文化,多少年来从未接触过大棚种植。那么她们怎么会想到搞大棚种植的,而且还种出了海门人从未种过的哈密瓜呢?与姑嫂仨深入交谈后得知,龚玉英的儿子陆宴辉和张洁是一对情侣,分别就读于中国农科院和中国

新闻报道,何以让受众记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161 KB
  • 时间2019-04-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