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5,09:00|陈一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让Instagram流行,令“相册”成为社交网络中重要的产品。而无处不在的麦克风,又能造就什么?除了让平民记者拥有现场第一时间播报的权力以外,也让“有声照片”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啪啪”、Fotobabble、Phonogram混合了声音与照片,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看上去,它们又是拍照应用。但实际上,在“有声照片”的世界里,照片是点缀,声音是主角。或者这么说,照片是用于引发声音的引子。在一个无比重视照片的时代,“有声照片”把人们带回久违的声音世界,让人感到新奇。而有些人的声音解说就好似专业的播音员——唤回了几已模糊的“收音机时代”的记忆。当我播放“有声照片”上的一段录音,手机也就变成了收音机,声音从扬声器里飘出,不仅我,我身边的朋友也同时接收。然而,“有声照片”与收音机仍有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声音媒介,而是“声音”与“照片”的混杂。因此,只听照片附带的录音是不够的,你必须把照片给他人看了之后,大家才能基于同一个事物进行理解。这与人们分享照片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照片”成为“声音”传达内容之前的引子。若无令人感兴趣的照片,那么声音就无法呈现。从这一点看,“有声照片”的内容无法脱离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沙滩美女,宝马奥迪,豪宅大院,这些都具备一种虚幻的性质。当照片泛滥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一种货物,以出卖美好来换取你的注意。如今滤镜泛滥,则让照片中的美好显得虚伪。伴随而来的声音解说,也好似带有一丝矫情。也许会有人因为声音本身,或声音所传达的内容而对照片而感兴趣,但更多的是首先看到感兴趣的图片,然后再分享声音。如何调整“声音”与“照片”之间的比率,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有声照片”的感觉。由于在听到声音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视觉形象,声音所传达的内容反而不显得那么重要,声音本身成为了内容之一。但又由于声音抹平形象的性质,信息需要大脑去补充完整,这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悦耳如黄鹂鸣叫,还是低沉如大鼓,或许会影响人们对内容本身判断。与眼睛一次性能够接受众多形象不同,耳朵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种声音,这一性质让我们更容易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有声照片”也是如此——当你不断的翻看别人的照片,播放别人的录音,时间也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这种自顾自地欣赏的时间变长,内心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因为耳朵被声音霸占,再无其它。
混杂媒介久违的听觉世界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