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
课程标准:
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目标: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培养我们在快速浏览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3、认识到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任务:探讨学习课后练习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提问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引入。
1、新闻的六要素是哪些?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什么?
3、新闻文体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4、电头一般包括哪些因素?
二、展示学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
2、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3、朗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预习检测与字词教学:
在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下列检测
1. 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 矩jǔ 震撼hàn 宽裕yù 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四、课文内容学习。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评点并明确: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则新闻评论。记者以调查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得出了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学问题的结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记者给那些贫穷的但重视教育的农民工的评语,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后,先思考,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分析和展示。教师在听取分析后引导统一认识,明确行文思路。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5、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慰的同时,更为他们担忧,如何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6、探究思考: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明确: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7、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一些相关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