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 34卷 2007年 6月
古典诗词“月”意象探赜
何欣竹
摘要: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母题,尤其在诗词领域,“月”作为婚恋相思、怀
乡思亲、生命永恒等主题的象征,屡见不鲜。古代文人如此钟爱“月”这一意象,正是基于先民们对于
“月”的神话原型的集体无意识。通过对“月”的神话传说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和文
化内涵。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月; 意象; 神话原型;
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有关月的描写,如恒河之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沙,数不胜数,无论是神话传说、诗词歌赋还是笔记、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小说,自古先贤对月的崇拜与喜爱就未曾中断,那么这种“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愿望,总是与默默守
“月”究竟有何魅力让人们对它的衷爱历千载而不护世人的月亮所联系,皎洁的月光是对痴情男女最
竭,历久而弥新? 今以一己之思作一些探索,以待来温柔的呵护。
者。二、月意象与思亲怀乡主题
一、月意象与婚恋相思主题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月不过是反射日光而存在节。当此节时,皓月当空,民间多在此夜阖家团聚,
的地球的一颗卫星,并无神秘可言。但在先民眼中因此又被称为团圆节。那么,月与“团圆”这一概念
则不同,月从上古时代就已经跟神灵联系起来,被视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它最早应是起源于拜月之
为婚姻与生殖之神。《淮南子· 览冥训》高诱注: 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
“女娲, 阴帝。”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即是太阴之朝,夕月以夕。”其实“夕月”即拜月之意,其在两汉
神———月神,汉墓出土的砖画中女娲与伏羲联体交初具雏形,到唐时盛行开来。而拜月之俗从何而起?
尾的人首蛇身像上, 女娲手捧月亮,正说明了这一据学者研究应脱不开“嫦娥奔月”一类的神话。嫦
点。而与婚姻和生殖相联系的女娲逐渐演变成了初娥奔月神话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汉初的《淮南
民心目中混沌的天人合一的婚姻之神———媒祖。子》。《淮南子· 览冥训》云:“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
《说文· 女部》曰:“媒, 谋也。谋和二姓。”是为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
证。月下老人的传说也正是基于这种神话的渐变。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另一种说法是嫦娥恼怒
以婚恋原型延展出的月意象,不免使人在赏月丈夫只忙于公事而冷落自己,愤而服药登月,后羿闻
时由于月的变化而相思难抑、感物怀人。在中国传听后悔不已,回到家中对着月亮摆下供桌,放上嫦娥
统中,晶莹的月光特别容易撩拨人,俗语言“花好月爱吃的瓜果糕点,发现那天的月异常明亮,便知道嫦
圆”、“花前月下”, 月总是人们寄托相思的最佳载娥已经收到了自己供奉。从此“拜月”之俗逐渐流
体。传开来。先秦时期《礼记· 祭义》中记载“祭日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坛,祭月于坝”,《祭法》篇载:“夜明,祭月也”;晋代
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有露庭设几,摆酒脯、时果拜月乞寿乞子之俗;到了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如水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唐代,拜月更是蔚然成风,人们由月亮的圆缺联想到
上。独
古典诗词“月”意象探赜.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