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媒科技新闻创作的几点思考》科学不再仅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科学的通俗表现形式等始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根据科技新闻科学性与大众性等的特点,报道内容的科技含量是科技新闻的生命,表现形式的通俗化是增强科技报道可读性的关键,若只注重前者,报道枯燥,读者看不进去,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若过分偏重后者,则有哗众取宠之嫌,科学家避而远之。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始终面临的问题。 1严谨性超出新闻真伪范畴 科技新闻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科技新闻的价值体现为它满足人们求知的多种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科技新闻的经济价值;“知识就是力量”体现科技新闻的知识价值;科技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维萨留斯的“血液循环论”及现代科学揭开的诸多“自然之迷”体现科技新闻的精神价值;用以消除受众认识领域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使受众了解科技界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观念和新成果等信息,体现科技新闻的信息价值。而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科技含量则是以上诸多价值的核心要素。知识性是科技新闻的固有内容,受众可以从中获得认识力量,知识含量的有无,知识价值的大小,知识价值的表现优劣,是判断和衡量一篇科技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科技新闻报道的主体是科技事件,包括科技新发现、发明、科研法规政策等等,这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必须高度重视准确性,而这里的准确性不仅指对事件本身的准确描述,也包括对科技事件所包含的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意义必须阐述准确。在这些方面,主观、歪曲的描述,甚至是数字上的些许失误,都可能对报道的可信度产生无可挽回的伤害。因此,科技新闻的严谨性,不仅是新闻行业的潜在要求,远远超出新闻真伪的范畴,更是科学知识传播对媒体行业的试金石。 科学家是“引路人”“质检员” 但由于科学有时对于外行大众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为了追求可读性,记者就会在报道中偏离或渲染事实。科技新闻报道出现的偏差,产生于记者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产生于语境转换的过程。科技新闻报道是化解语境的过程——从科研的语境化解、转换到接受的语境,在这一过程中,记者需要把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用新闻语言,如用他们自己的文字,重新组建句子,提供给大众,与此同时,新闻报道的戏剧化处理不可避免地出现时,诸如夸张、曲解、煽情、误译、误传等现象就会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媒体或记者被科学家称作“肮脏的信使”也便由此而来。 写出准确的、有科技含量的科技新闻报道,离不开记者与科学家的合作,科学家对科技新闻的态度及介入程度很重要。要知道,对于科技新闻工作者来说,科学家是“情报员”、“引路人”和“质检员”。对科技事件做出准确描述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尽可能多得拥有权威的信源。科技报道的准确性要求记者必须借专家之口说明问题,而科学家关键的一句话或评论,往往会对科技事件内涵的阐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书面的引语,即权威科技出版物或学者论文中的原话,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反复核实采访内容,是对采访对象和受众共同的尊重。 科技新闻是门“翻译”的艺术 科技记者是代表公众利益的科学观察家,如果記者在报道中一味偏重科技含量,而不注意表现形式、如果公众在看过报道后,感觉科学对他们太难了,或距离他们太远,那不是一个可取的科学新闻报道。科技新闻报道是“翻译的艺术”,写出受“圈外
《浅谈纸媒科技闻创作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