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走向“定型” 2013年,随着中美、美俄关系趋于缓和,中俄关系也开始走向“定型”。中俄联合军演规模的扩大及2700亿美元石油“巨单”的达成,都在揭示双边关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的诸种特征。尽管这一时期长短尚无法断言,而且无法排除俄罗斯作为中美间“摇摆因素”偶尔“位置偏移”的可能,但中俄刻意保持一定距离,为中亚势力范围、与越南印度关系等难题留下空间,显示了这对关系的成熟。也因此,7月的两场联合军演才不可以被过度解读。联合军演“常规化”
中俄接连展开在日本海“海上联合”及俄境内“和平使命”两场联合军演,而且其规模、科目和持续时间都意味着两国军队合作加深,但同前几年军演一样,中方媒体热烈报道的同时俄媒非常冷淡。
一个原因是,与俄罗斯近些年参与的高加索年度演习、俄美联合反恐演习、北冰洋上的系列军演及虽被取消却因俄空军受邀而备受瞩目的美国“红旗”军演相比,中俄系列军演在规模上确实逊色许多。
更关键的是,此次军演背后并无太多地缘或政治内涵。选择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日本海进行海上军演,主要是出于轮换主场的考虑,而非对美日“展示肌肉”。中俄2005年进行首次海上联合军演,当时以战略磋商为主要内容的演习第一阶段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而实战演习为主要内容的第二阶段在中国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进行。之后,海上联合演习暂停了7年,直到2012年才恢复,而地点选在了山东半岛附近海域。今年,演习第三次举行,轮也轮到日本海了。
2011年,中方媒体曾爆炒中俄海军意欲在日本海军演,当时正值中日钓鱼岛纷争高潮。莫斯科最终决定取消军演,不愿被北京“当枪使”的考量十分明显。自那之后的两年中并未发生足以使莫斯科改变这一立场的重大事件。
2012年那次军演,俄舰队群先去越南补给然后才赶到山东的先例,让深感南海之忧的国人印象深刻。所以,不必过度解读今次海上联演。
“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同样如此。靠近中亚的俄南部地区,对俄罗斯来说最敏感的是其反恐情势,而中国不过是俄在该地区众多反恐合作伙伴中的一个,而且是虽体量巨大却被警惕的一个。既如此,这次军演意义也就有限,俄媒自身都不太关心。
尽管只是常规动作,中俄诸多军演仍能起到宣示两国战略互信的作用。这与美国、乌克兰之间的“海上微风”系列军演类似。在该系列军演中,乌方不过是利用美方提供的资金进行免费练兵,外加展示两国政治互信。这种政治内涵距离具体作战行动或某个地缘目标还很远。联想到广为流传的中俄军演由中方埋单的说法,这个类比是很有趣的。能源合作:谁更迫切?
能源合作方面3月访俄期间达成的俄输华石油翻番的协议,意外地在6月末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得到落实,而且还发展成为一个为期25年、每年出口4600万吨原油、合同总额达2700亿美元的
“巨单”。
尽管此前领导俄能源产业“双雄”之一—“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谢钦曾低调访问北京,但外界还是未能想到翻番协议会如此快地被落实,更没想到它会被“催肥”。按照中国2012年的石油进口总量来计算,每年4600万吨已经是中国进口量的1/6。俄罗斯大有超越沙特成为中国头号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势头。考虑到“马六甲”困局及伊朗遭制裁的事实,这份“巨单”对中国意义重大。
2009年中俄签署的
中俄关系走向“定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