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农民工媒介形象呈现探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农民工媒介形象呈现探讨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形象《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农民工的媒介形象问题,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不公正事实上缘于一直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及不公正性。在制度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导致农民工的最基本的公民权利的缺失,而这也正是社会大众对于农民工歧视问题的根源。“制度性歧视事实上强化了城里人的优越感,并使城市居民歧视有了似是而非的合理性基础,形成长期以来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①
另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研究农民工媒介形象问题,他们分别从议程设置、刻板印象等方面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探讨。媒介在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上,并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带有媒介自身立场、自身倾向,这种反映是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媒体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上给受众提供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这就导致受众对农民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固定印象,而与此同时,这种带有偏见及歧视的信息就会让受众对农民工产生误解与歧视甚至敌对,进一步来说,也可能促使农民工在形象上、行为上进行自我预设,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媒介塑造的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着变化,然而媒介在塑造农民工媒介形象上仍是刻板的、模式化的,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社会的望哨者和掌舵者的新闻媒体,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反思和改正以往对农民的报道在数量、话语等方面刻板化及妖魔化等问题。本文从人民日报报道中关于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出发,对农民工媒介形象重新审视,为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构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力求使研究结果更客观、全面、准确。
1、目标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传统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是代表党和中央的国家媒体,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作为一份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相对来说能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各个领域、各个群体的报道也相对平衡,自然对农民工的报道能够具有典型性,能确保研究的客观和科学。
2、时间范围选择
本研究选取1983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研究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以“农民工”为关键词,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搜索收集1077篇关于农民工的报道,并将收集的所有报道(剔除只出现
“农民工”字样或对农民工问题一句带过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3、类目建构
为了全面准确地再现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笔者设立了以下几个内容分析变量,并据此对样本形式和内容进行编码:变量一:不同年份报道总数分布。变量二:报道所在版面分布。变量三:报道内容的情感基调,本文分为三类:正面,指新闻信息是对农民工的肯定、赞扬;中立,譬如在消息类的纯新闻报道中,媒介的立场不明确,通常感觉不到;反面,指新闻报道对农民工问题怀揣着批评、质疑、反对的态度。
三、农民工媒

农民工媒介形象呈现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