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黄陂战役的历史意义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回顾我军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和曲折前进的发展历史,总有那么一些战斗发生在险要历史关头,让我军绝处逢生;总有那么一些关键决断正当其时,让我军化險为夷;总有那么一些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孕育于鲜活的革命实践,激励我军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解放军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在军队发展过程中许多值得记怀和研究的经典战例。其中一份1933年3月12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总政委朱瑞起草的《黄陂战役战斗详报》,详细记录了黄陂战役的战前准备、作战部署、对敌增援部队处置情况等具体细节,认真总结了战役战斗的经验教训,客观评述了此次战役的重大意义,一场充满着曲折、凝结着启示、扭转了战局的战役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仿佛昔日重现。关于黄陂战役,毛泽东曾有十字之评:“空前光荣而伟大的胜利”,而蒋介石则哀叹:“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 一、生死存亡关键一战 黄陂战役发生于我军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间,是关系存与亡的关键一战。1932年的黄陂风云际会,红军的星星之火面临风雨飘摇的考验和内外兼忧的挑战。黄陂战役的胜利之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是因为当时的红军外有强敌、内有分歧,红军面临的不只是进退成败,而是生死存亡。 一是国民党大军压境。1932年6月,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7月,蒋介石以62万兵力重点围攻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转移。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大兵压境。1933年1月底,蒋介石更是到南昌亲自指挥作战,不再以杂牌军打头阵,而主要依靠嫡系部队向前冲锋,摆出“非要消灭朱毛红军主力不可”的态势。此时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只有约7万人,敌我实力悬殊,形势非常危急。 二是“左倾”错误干扰。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掌握了党的大权,在军事指挥中指手划脚。从1932年11月16日到1933年1月12日,在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积极进攻”、以进攻打破敌人“围剿”的要求下,红军虽一度占领了金溪等县城,却没有达到吸引敌方主力决战的目的,反而使部队疲惫。在此情况下,苏区中央局仍坚持“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抛弃毛泽东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作战方针,否定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提出的运动歼敌计划,强令红军在敌人合围之前出击,攻城打援,求得速胜,以“夺取中心城市实现江西一省的首先胜利”,他们的意见是“猛攻南丰,虽大损失,亦所不惜”。这种冒险的思想,置红军于险恶的境地。 三是战时临阵换将。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矛头指向毛泽东,批评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主张向赣东北发展的正确意见,称这是“不尊重党的领导”、组织观念不强的表现,提出“由恩来同志负责战争领导总责,泽东同志回后方负责中央政府工作责任”。随后,毛泽东被临时中央借故调往后方,并撤销其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实际上是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反“围剿”的重任落在到了朱德和周恩来肩上,他们二人坚决反对解除毛泽东的职务,但在紧急情况下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指挥前线作战的重担。毛泽东在战前被迫离开,也在红军内部引发了重大分歧。 二、开创先例精彩一战 黄陂战役开创了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范例,是充满惊与险的精彩一战。黄陂战役中,红军俘获敌人1万余人,缴
档案见证黄陂战的历史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