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嘛,一切皆有可能童话嘛,一切皆有可能 周颖童话写作指导课对何老师来说,应该是“三个手指捏田螺”的活儿,但这节《“穿针引线”写童话》,真可谓困境重重,着实让人替他捏把汗。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试教完了,他像个新教师一样,一脸憨厚淳朴的笑脸,坦然面对大家的轮番轰炸——“这样设计,不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吗?”“中间突然嵌入《去年的树》,是不是太突然了?”“学生写两次,时间肯定不够了!”……但到最后,何老师却轻松一笑,搬出了他的经典台词:“童话嘛,一切皆有可能!”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直面困境,作一小议。困境一:不变?万变?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每个同学写一种动物的名称,第二组写一个地点,第三组写一件事情。过会儿我们来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这种随机组合的小游戏,其实平时课间学生也在玩,组合越离奇就越好玩。何老师把它搬到了课堂中,学生当然喜欢,而且游戏并没有因为进入课堂而变味,依然是围绕“好玩”。但是,这对老师来说就不那么“好玩”了。随机,就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不可知、课堂走向的不可控,导致每一次试教,甚至每一次展示,都必然出现截然不同的童话写作素材,谁敢这么“玩”?说实在的,当时在底下听课时,我心里就想:何老师这次玩大了!于是,就有老师支招,不妨由何老师自己提供一些选项,让学生从中选择组合,同样可以顺利地推进教学,而且老师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这样天马行空,毫无心理准备地迎接无数种可能。大家都觉得这种折中的设计比较稳妥,容易操作。可是何老师说:“这样稳妥是稳妥了,但游戏就变味了,不好玩了。要相信学生,只要老师引导得好,任何组合他们都能编写出精彩的童话来。”不变,是保守的,“优待”的是老师;万变,是开放的,“成全”的是孩子。孩子的想象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语言是新鲜的,这些在何老师看来都是无比珍贵的,是他一直以来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困境二:有招?无招?综观本堂课的童话创作指导进程,在第一环节“随机组合童话要素”中,何老师完全放手给学生;第二环节是“对话引导写作计划”(即童话故事的梗概),何老师通过“我们应该提些什么问题”“谁愿意来解答这些问题”两次引导,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然后自由地选择一组感兴趣的词组,列成一个简单的写作计划;第三环节是“着力指导精彩片段”。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会如何借鉴优秀童话的写作方法,试着用三次反复的方法构思情节,把童话写生动、写具体”。在这里,何老师引入了教材中的《去年的树》作为范例,让学生在原有的童话故事王国中呼朋引伴,左右逢源,并引导孩子发现老故事中的新秘密,当堂活学活用,效果立竿见影。试教的时候,由于没有前面导入时的铺垫,老师们都觉得中途嵌入《去年的树》非常突然,如果三次反复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教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出现,让学生直奔这个重难点去,这样不但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节省时间。何老师陷入了沉思,一番斟酌之后,他说:“不急,等等孩子!一定要先让他们自己写。”写什么,由学生来定;怎么写精彩,再由老师来教。好一份静待花开的气定神闲!困境三:有限?无限?虽然是特级教师,虽然是写作课,但是何老师没有给自己任何搞特殊的理由,一堂课就是40分钟。这太难了!所以,现在敢上习作公开课的名师越来越少,成功出彩的习作公开课也越来越少。那一次试教,何老师用了将近50分钟,智囊团纷纷
童话嘛,一切皆有可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