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法学家走不出历史怪圈冤案主角: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他辅佐李世民创建唐朝,制定唐律,对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唐太宗死后,长孙无忌继续辅佐唐高宗李治。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他被诬陷谋反、免除官爵而流放黔州,最终被逼迫自缢。冤案特点:长孙无忌为唐朝的繁荣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他为了争夺权力,弃自己倡议的法律思想于不顾,网络罪状陷害了很多不同派系的大臣。最终,因得罪武则天,他反噬苦果,被人陷害而死。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处长大,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高士廉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他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并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相识,结了姻亲后二人关系更加亲密。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反隋到建立唐朝,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皇位继承权争夺。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军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他与齐王李元吉采取各种手段迫害李世民,包括重金收买或铲除李世民的部将。在此期间,长孙无忌始终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日夜规劝李世民诛杀太子与齐王,最终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帮助李世民谋划玄武门兵变,成功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公元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庙号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劝阻他吸取汉朝吕氏、窦氏等外戚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一再请辞。太宗不听,执意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为人谨慎小心,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反复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联盟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长孙无忌知道唐太宗晚年不喜欢听不同意见,喜欢奉承,所以,他选择迎合皇帝的意愿,也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辅佐新帝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其中,长孙皇后所亲生的儿子有常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晋王李治。太宗即位后,立李承乾为太子。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被指控意图杀害唐太宗被废皇储之位,充军到黔州,于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李承乾谋反事败后,李泰得到父王“面许立为太子”的承诺。但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李泰为太子,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李治比较懦弱,将来做了皇帝后容易控制。唐太宗也认为李治性格温厚,继承帝位后不会伤害其他兄弟姐妹。但他没有料到,性格懦弱的李治后被武则天控制,致使太宗的许多子孙都被杀害,大唐在武则天手中变成了大周。李世民至死时,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身为辅政,全力辅佐新帝。除了教导李治如何做一位明君,他还加紧律法、礼法的修订,著名的《唐律疏义》便是在此时产生,并被后世视为典范。可以说,长孙无忌奠定了大唐200多年的律法根本。长孙无忌在《唐律疏义序》中阐述治国的根本在于礼治,主张“德主刑辅”。在理狱方面,长孙无忌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反对办案人员在没有审讯犯人之前作主观臆断,对封建官吏的主观主义审判态度和随意断狱的恶劣作
长孙无忌,法学走不出历史怪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