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1学年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渐进性特征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姓名:万瑞斌专业:理论物理入学年月:2011年9月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渐进性特征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改革,使中华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避免了东欧式的社会动荡,使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究中国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乃至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借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场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特色的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巨大进步。同前苏联的“休克疗法”改革相比,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开放路线。这种改革开放,具有以下鲜明的渐进性特征。首先,是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采取了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路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许多领域的改革,一般都是由农民、工人和农村、城镇的基层力量在实践中自发进行改革和发起探索的。然后,将改革的成功信息向上传递,逐渐为上层接受并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坚强意志。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先从容易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些领域涉及的利益关联部门少,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大。比如通过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加了工农产品生产;通过市场化改革,扩大了城乡商品的流通;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居民收入等。而在涉及利益关联部门多、改革阻力大的社会,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范围展开的。其次,是在改革开放的顺序上,改革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社会政治其他领域的方式。而开放,则采取了先东部沿海,后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开放策略。比如,农村改革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尔后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促使国家改革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又推动了原有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带动了农村税费、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城市改革先在国营工厂开始,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制度进行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初步成功,又促进了城市,甚至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乃至政治领域的改革。再次,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采取了先点后面的推广方式。从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看,无论经济领域,还是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我们都采取了先点后面的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以对外开放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80年代中期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定位为经济开放区。90年代初,才做出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此后,对外开放的区域进一步地扩大到了内陆和边境口岸城市。这种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不易在短期内取得大范围的成功效果,但避免了大的社会震荡,带来的试错成本低、风险小。第四,是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享结构上,采取了先改革增量,然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激励办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建国以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所构建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已经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ena45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9-04-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