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理论在教育审计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借鉴“破窗效应”理论对于风险的处置方式,并运用到教育审计中,认为要关注两个风险点,提出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发展创新“破窗效应”理论,确保相关部门及人员不敢、不能、不想“破窗”。关键词:破窗效应;教育审计;应用 1982年3月,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破窗效应”中,引发我们这样一个思考: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发生,都会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暗示,导致不良现象的倍增效应,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那些看起来出人意料、微乎其微的“过错”,防止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避免产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教育审计作为教育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控、构建第三道防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教育系统具体工作或项目进行各方面审查,以内部评价方式对财政性资金、资产和资源效益进行合理控制,在业务层面设立风险红线,在关键环节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在系统内部形成无形威慑力,从而遏制系统“溃堤”的恶果。这与“破窗理论”主张通过清除小过错和无序状态,规避风险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一、“破窗效应”理论下教育审计关注的两个风险点参考2009年7月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条-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价值体现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目标的实现。这里的风险应用在教育审计上不仅仅是审计风险,还包括教育系统在开展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及内部控制活动等所造成的风险。这两个风险的形成是教育审计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矛与盾的关系。“破窗效应”要求教育审计机构及人员必须关注这两个风险点。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恰是在窗户周围形成强大的防线,确保教育系统整体风险趋于可控状态。而确认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则决定了防线的厚度和强度,冲击这些防线的审计风险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点:确认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或教育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管理风险:审计人员对具体业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系统只能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不能被管理层采用而有效影响它们运作水平而形成的风险。咨询风险:教育系统审计机构及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导致咨询程序不合适或者咨询意见失当,造成审计部门信誉受损、接受咨询部门财产损失等带来的风险。担保风险:审计人员被要求参与具体业务风险担保如报表会签、参与采购监督等造成的连带风险。质量风险:审计中存在诸如审计职能和目的不明确、审计结论和建议缺乏权威性以及教育审计监督缺位等问题带来的风险。其他审计风险。教育系统风险风险管理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窗户”的易损面,特别是细微、累加、隐蔽的风险点,这些风险若未被识别将使风险恶化成为可能。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政策风险: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对教育决策带来的风险。经济风险:教育系统在履行职责时,不可避免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因此,财务制度、投融资政策、资金调配、信用等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安全事故风险:教育系统内部出现的疏忽引起的突发性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校园安全事故带来的风险。业务营运风险
“破窗效应”理在教育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