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乌托邦【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当时文人理想的家园,描写了屋舍、良田、阡陌等场所,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景象,创建了一个“具体”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而安宁的乡村空间,显示出作者的桃花源理想。本文运用空间诗学的理论,探究作者想象背后所隐匿的思想主题。【关键词】《桃花源记》;空间想象;隐匿主题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塑造出温暖人心灵的、令人难以忘却的特殊空间,大观园、梁山泊、花果山,一个个想象的文学空间本身就拥有无限的魅力,让人神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是一个充满奇特精神想象力的空间,成为了当代文人梦想的国度。因此唐宋以来,以“桃花源”为题作诗作画的,不乏其人,如王维描绘说那是一个神仙境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成仙遂不还”。《桃花源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一、理想空间——世外桃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武陵渔人的视角带我们走进晋太元年间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1]。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说它是人间仙境,一点也不为过。首先,桃花源环境非常优美。武陵渔人顺溪而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此一句,便让读者觉得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进入桃花源内更是优美怡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一词便可以看出这里宁静详和,也预示着桃花源内没有贫富差别,没有封建等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田园风光图。作者通过简单的事物描写,土地、屋舍、良田、桑竹,经过简单的组合,便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质朴自然而又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其次,桃花源内人们的生活也是快乐祥和的。即使外界烽火四起,政治舞台变化无常,这里却仍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之声随处可闻。老人与儿童“怡然自乐”,随处都洋溢着一派祥和的景象。正如儒家所宣传的大同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再次,桃花源里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陶渊明受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2]影响,是一个“无君论”者,桃花源内“虽有父子无君臣”。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于耕种,桃花源里到处桑竹成林,庄稼遍野。他们自给自足,不用担心如狼似虎的徭役,没有昏庸的君主和残酷的暴政,他们的平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最后,桃花源里虽然美如仙境,却又到处充满“人味”,这里民风真淳、与世无争。这里的人们都古道热肠,一见到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邻居们也纷纷过来探望,并“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的款待这位外来的客人。在这个小小的村落,世间的狡诈阴谋都消失殆尽,人们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并且他们乐于过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二、现实空间——人间炼狱显然,《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想象的一个理想洞天,和现实社会是迥然不同的。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前后,战乱不断,政治黑暗。北边的少数民族仍不时地相互混战,与此同时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也相互倾轧,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史书中曾记载当时的景象:“官以贿迁,政刑缪乱,又崇信浮屠之学,用度奢侈,下不堪命。”[3] 现实的世界兵连祸结,饿殍遍野,人们苦不堪言。刘裕王朝极端腐败,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强征暴敛。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地。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生活在炼狱一样。纵观天下
古老的乌托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