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音乐的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与音乐的结合可谓是创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对客观音乐的抒写,对自然音乐的描绘,以及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暗示等,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就以上三点对小说里的音乐进行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哈代自小很喜欢音乐,在小说中对音乐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对客观音乐的抒写、自然音乐的描绘,以及对其中所蕴含的主人公命运的暗示等,给小说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一、对客观音乐的解读这里的客观音乐是指小说中“有声源”的音乐。小说中的人物都喜欢唱歌。苔丝的母亲喜欢音乐,经常边做家务边唱歌,“只要有曲子从外部世界飘进黑原谷,苔丝的母亲便能在一个礼拜之内把它学会”;苔丝喜欢音乐,总是能唱起或回想起母亲唱过的民谣,“她天生热爱音乐,那是她从她那爱唱山歌的母亲处遗传下来的”;安琪儿喜欢音乐,他总是用那架二手竖琴演奏,以至于“苔丝已经浑然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小说用音乐描写场面,为小说增添文化特色。例如,黑原谷的五月节,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服装,随着音乐舞动,展示着当地的民俗文化;集市上,姑娘、小伙子在混乱的舞会中伴着小提琴演奏,跳着轻快的苏格瑞尔舞,展现了新婚夫妇的配对方式;卡斯特草场上,人们唱歌给牛催奶,特别是安琪儿喜欢的那首《看东方,才破晓呀》,展示出一幅草场收获图。小说用音乐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灵动。例如,将苔丝的眉毛比作“连音符”;村民捆麦子聚拢的动作比作“四对舞”。小说用音乐讲述故事,丰富情感表达。例如,苔丝母亲经常唱的《花点子母牛》,反映民众的伦理期盼,抒发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阿历克吹的变调的曲子,是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莫以负心唇,婉转弄辞巧”的世俗版,讲述了公爵因为未婚妻玛利安娜的哥哥连同嫁妆一同坠海而悔婚负心的故事,表明一种对伦理的蔑视;苔丝进入卡斯特草场前唱的《谢食祷文》,表明苔丝面对新生活的复杂情绪;草场主讲述的《圣婴诞生颂》,说明其中包含威廉・杜威被公牛“追杀”,拉了这首曲子后公牛跪地而得到救赎的故事;《儿童与披风》,讲述一个男孩送给亚瑟王一件只有贞洁的女人才能穿的披风,亚瑟王命令王后穿上,这披风瞬间变成碎片,表明失贞者必不幸福,表达了苔丝和安琪儿结婚前没告诉安琪儿失贞真相的不安情绪。这些客观音乐惟妙惟肖,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呼之欲出。二、对自然音乐的解读这里的自然音乐指的是小说中描绘自然声音的音乐。小说讲述的是远离工业文明、存留着宗教法度和传统民俗之地,以哈代家乡多塞特郡为原型,那里有荒原、林地、草场、花丛、河流。小说多次描写这些自然景物,足以表明哈代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又将之与对音乐的热爱相结合,便将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自然声音都被哈代赋予歌唱天赋,有着自己的音乐节奏。例如,苔丝在参加五月节回家,“她听到了另一种有节奏的声音……那是屋里的有规律的砰砰声,是摇篮猛力地敲打着石头地板的声音,一个女声唱着歌儿配合着它的节拍”;杜伯菲尔德太太做家务时,“摇篮吱砰吱砰地晃着,烛焰升高了,时起时落,水从主妇手肘上往下滴”,将苔丝母亲做家务的神态写得很自然;阿历克用马车拉着苔丝时,“飞跑着往坡下冲去,冲去,狗车车轮像陀螺一样嗡嗡直响”,强调阿历克的诡计;苔丝在被阿历克诱奸之后想到“毒蛇总在甜蜜的鸟儿歌
对哈代《德伯家苔丝》中音乐的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