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净土的守望【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饱含真情和悲悯写成的一部长篇力作,荣获茅盾文学奖。她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之口向我们诉说了鄂温克这一弱小民族不断迁徙与斗争的百年沧桑。是一曲荡气回肠、悲怆哀婉的文化挽歌;也是一曲诗意隽永、饱蘸深情的民族赞歌。而本书中所渗透的回归主题和情怀亦不禁令人深思。字里行间不仅叙述了对鄂温克族人顽强生存和精神坚守的颂扬,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深切的回归情怀表达了对文明变迁的深重忧虑和反思。在这部作品中,对自然家园的回归、对人性的回归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回归诉求无不时时萦绕其中,本文就此三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回归情怀进行探讨。【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回归情怀迟子建,出生于漠河,那是祖国最北部一片神奇的土地,寒冷漫长,但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小村子,作者度过了天真无暇的童年时光。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事物在她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在那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培养出了作者充满灵性的思维和真诚的情感。她曾经说:“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①充分体现了她即使走遍世界,也走不出北极村,走不出对家乡的眷恋的家园情怀。她笔下所写的鄂温克族是一群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与抗争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历经了风雨沧桑。但无论怎样迁徙,他们都离不开森林和河流。即使在面对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日寇铁蹄的践踏,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蚕食时,也不忘自己民族的信仰,民族精神的本真。作家迟子建以其素有的清新真挚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民族史诗般的挚爱与悲悯,表达了对自然家园的回归,人性本真的回归,精神至善的回归的守望与诉求。一、自然家园的回归额尔古纳河,是流淌在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的河流,与俄罗斯交接。曾经额尔古纳河的左岸和右岸都是中国的土地,后在清朝与俄罗斯的战争中,通过《尼布楚条约》把额尔古纳河左岸的地区割让给了俄国,在文中也多次透露出鄂温克人对自己家园的认同与伤怀。正同迟子建许多的作品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描绘出了那一流域优美神奇的自然之美。迟子建以自己悲悯的爱心和缓地告诉人们: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绝不能是生拉硬拽式的,更不能居高临下地任意摆布他人的命运,古老部落的消失应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为因素。她真切地抒发了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戕害的原始的纯朴本真的无奈与哀痛,字里行间浸润着自己对大林莽、对鄂温克人挥之不去的眷恋与缅怀。二、人性本真的回归鄂温克人的人性本真体现在他们虔诚的民族信仰上,体现在他们对生的集体抗争和对死的冷静叙述上。鄂温克人有自己的诸多信仰,这在作品中屡见不鲜。费尔巴哈在论及远古人类的信仰意识时就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②在鄂温克族中,他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的叫上一刻,想让熊的魂灵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他们信奉萨满,作品中神秘的萨满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它的神奇和崇高。它几乎渗透到鄂温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嫁娶婚丧,治病消灾等都离不开萨满。他们崇敬火神,营地里的火终年存在。“火种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酒水,不能朝里面
心灵净土的守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