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历史教学的启示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困扰。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一点: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与考试之间的矛盾问题。历史故事那么丰富跌宕起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加之巨大的考试压力,使学生兴趣索然,使本来有趣的历史课变成枯燥的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难以在心中留下印记,更不用说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掀起了一轮研究王阳明心学的热潮。王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漂洋过海,对近代东亚产生重要影响,更是被日本思想界称为明治维新的思想武器。近代日本走向现代化强国中,很多关键人物都是把王阳明当做思想导师。在接触学习王阳明思想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历史教学实践,笔者坚信阳明心学对指导提升历史课教学质量也将有一定指导作用。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一文中明确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阳明先生明确提出在中小学生教学中要根据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兴趣,使其“中心喜悦,进不能已”,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失去兴趣,导致其“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如何解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应试教育之间矛盾,是摆在每个有责任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阳明先生特别强调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在《答顾东桥书》中指出:“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出发点是从良知开始的,不是从私欲开始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正确,从而得到好的结果。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出发点呢?国家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初衷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增长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师的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与此一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时,首先是要反思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是为了更多学生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彰显我的教学水平高,得以晋高级职称?还是为了能够支持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培养其良好人格,扩充其良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支持学生生命的成长,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是教师最根本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教师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从自己的私欲出发,学生内心一定是有体会和感受的,最终也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最终会出现“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在教学工作生活中,我们的私心难免时时出来作怪,影响干扰我们的最初正确的出发点同志在党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阳明在《大学问》对“格物”作了有别于朱熹的不同阐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w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不被私欲蒙
阳明心学对历史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