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0日在榆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榆林市市长胡志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挑战,全力推进“七抓七促七突破”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三增两减”活动,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增速居全省第一;,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绝大多数提前两年实现,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十一五”%,由“十五”末的全省第5位跃居到第2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是“十五”。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占到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36%和30%。(二)能化产业强势崛起,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能化基地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92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及“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和“两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产能大幅增长,、原油983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精甲醇119万吨、发电量356亿度,分别是“十五”、、、;%,榆林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市。在能化产业的带动下,、增加值1151亿元,分别是“十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一。(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5695”工程,大力发展“四季农业”,形成900万只羊子、170万亩玉米、16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和8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谷子等6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年均增加10万吨。榆林成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马铃薯第一大市,已是全省第二大“粮仓”。不断创新农村经营方式,盘活农村资产资本,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9万亩。实施“十村样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建成新农村样板村10个、示范村168个。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建设重点村1730个,。民营企业帮带新农村建设和参与扶贫开发蔚然成风,形成了独特的“榆林现象”。(四)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近期60万、远景100万人口规模和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完成古城步行街改造,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率80%、%。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逐步增强,“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42%,较“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五)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2011榆林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