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觊晔高明简介:高则诚,名明,一字晦叔,号莱根道人,瑞安人。瑞安地古属永嘉郡,故他常自署永嘉高明。唐武德五年置东嘉州,人又称他为东嘉先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初。著有《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已佚)》等南戏,被明人称为“词曲之祖”,《琵琶记》也被称为“南戏之祖”、“冠绝诸剧”。著有散文集《柔克斋集》,今已散佚。坐对送青排闼青山好,看将绿护田畴绿水浟高明的故乡是温州瑞安市飞云江边的一个小村庄,现在考证一般通认为是崇儒里柏树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背靠着宽广的充满神话色彩的飞云江,东濒临辽阔壮观的东海,南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平阳县。深厚的文化底蕴灌溉着飞云江,滋润着江边每一分田,每一寸地,每一幢房子,每一个乡人。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瑞安人的飞云江水平缓地拍打着堤岸,拍打出飞云江的传说,拍打出中》。虽然《琵琶记》并非是在瑞安时候创作而成,但其作者高明之深厚文化底蕴的培养是离不开瑞安的同族和家乡的山水。走近高则诚纪念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明代古建筑,朱色大门的正门上方悬挂一匾,上书“高则诚纪念堂”六个大字,遒劲洒脱、风骨卓然,是当代大戏剧家曹禺亲笔,古铜色字体衬着绛红色印章,显得格外醒目雅观。这座建筑位于阁巷镇柏树村集善院西侧,高郎桥的东南方,是在原陈氏宗祠(高则诚是陈家女婿)的旧址上历时五年完工。远观建筑则古朴雄浑;近看堂顶亦龙蟠虎踞;庄重典雅的门台与门前一楹联相得益彰。楹联曰:“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堂内挂着由温籍画家陈鹍作的高明像,廖廖数笔间,可窥高明之“清廉耿直、恬淡自守”的高贵品格,又显“壮游宦海、笑隐市井”的雍容风度。关于高明的记述在明清笔记小说记述较多,而80年代初,温籍学者舒良娅所作的《高则诚的故事》中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原了一个站在历史高度上的有血有肉的高则诚。据说少年高则诚聪慧巧言,善于应对,六七岁时就能吟诗作对,在乡里有着神童的美誉。一日父亲的一位友人做客高家,想考考高则诚的知识才能。于是随口出了个上联:“童子不知道理,上桌窃食”。高则诚听出了对联中隐含的意义,不慌不忙地对道:“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丑”。客人一见他真是出口成章,心中十分惊讶。但又说道:“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高则诚仍然面容自然:“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繻。”而另一天,邻居有位尚书着绯红色袍服出门送客,则诚正好穿绿袍归家。尚书戏曰:“出水娃儿穿袄,美目盼兮”;则诚应声答:“落汤虾子着红衫,鞠躬如也”。言语虽稚嫩却惟妙惟肖地描写了身穿红袍的尚书送客出门的姿态。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又机智诙谐的小高明,也足见乡风民俗之纯洁。山清水秀的天然环境和淳朴简洁的民俗民风养育了这位大家,而高明之所以高明,更离不开同族亲友的精心培养与潜移默化。高陈四世,师友一门高则诚出生书香门第,祖父高天锡和外祖父陈则翁都是有名的诗人与隐士。陈则翁是南宋遗臣,曾任广东安抚副使,宋亡后弃官回乡,在家乡建造集善书院供奉宋帝。后来集善院成为高则诚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据说高明小时候十分聪颖,深得陈氏父子喜爱。陈昌时在高明上学必经的龙船河上建石桥方便他来回。后人名之“高郎桥”。高明与乃祖都娶陈氏女子可以印证高陈两家交情匪浅。用“高陈四世,师友一门”来形容高明的成长环境怕是最贴切不过了。高明的伯父梅庄先生和岳父
《琵琶》一曲,风骨山高水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