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戏剧(1917——1927年)
第一节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新剧的提倡
第三节“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第四节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
第一节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话剧作为西方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在上海建兰心剧院。国人演话剧从教会学校业余演出开始。1907年2月,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若镜、欧阳予倩等在日本组织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当时称话剧为文明新戏。
1910年底任天知发起,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进化团”,是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创立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
随辛亥革命失败衰落的早期话剧1914年出现“甲寅中兴”,淡化教化功能,突出戏剧的娱乐性功能,演出以“家庭戏”为代表,职业化和商业化为特色,也因单纯商业演出的负面影响而堕落。
职业演出衰落之际,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开始引起社会注目。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和建设西式新剧的提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式话剧的提倡,是以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批评旧剧的封建内容,抨击“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要求戏剧成为改善人生的工具,要求戏剧如实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旧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出路只有建设西式新剧。
1916年宋春舫在北京大学文科开设“欧洲戏剧”,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坛的开始。
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易卜生专号”,引发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改编外国戏剧热潮。不完全统计,1917至1924年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出版、发表翻译剧本170余部,涉及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各种戏剧流派涌入,形成现代话剧多元创作局面。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回国,1926年6月至9月曾在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主张整理利用旧戏形式去建立“中国新剧”。
第三节“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921年9月民众戏剧社成立,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创办《戏剧》月刊;上海戏剧协社相继成立,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新话剧团体和戏剧刊物的出现,标志话剧建设从理论倡导进入实践阶段。1922年1月上海民众戏剧社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会。
“爱美剧”: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商业化带来的弊端,提出“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的口号,发展非职业化的戏剧运动。北京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业余剧团。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成立。
小剧场运动
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主持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余上沅等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是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戏剧艺术进入国家高等教育,走向小剧场运动。
1923年,田汉组织的南国社成立,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全部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在南国社基础上创立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爱美剧”转为实习性小剧场演出。 1919年宋春舫发表的《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是我国第一篇介绍倡导小剧院运动的文章,以后《戏剧》上又有系统介绍,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系
第八章 戏剧(1917——1927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