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异乎寻常、貌不惊人、不速之客、天然史书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破折号的作用。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陨石的外形特点、形成的过程及其科学价值。并体会人们对于陨石的认识从“不速之客”到“天然史书”的过程。3、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介绍陨石坠落的具体过程。4、感受科普类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科学严谨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陨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初识陨石。1、出示词语:陨(yǔn)石。2、出示课题,齐读。3、默读课文,划出能概括陨石特点的句子。4、生默读课文,师巡视。5、交流反馈:用自己的一句话来介绍陨石。◆根据交流出示板书:异乎寻常、貌不惊人、一颗流星、不速之客、“天然史书”◆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词素分析法:异乎寻常、天然史书;联系上下文:貌不惊人;借助工具书:不速之客;6、运用板书,用一段话介绍陨石。7、师巡视指导,引导运用关联词。【设计说明: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科学常识。课伊始,就组织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能概括陨石特点的词句,从而捕捉重要信息,为随后的口头语言表达——用一段话介绍陨石是什么,提供强力的支撑,由句到段的过渡,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重组语言信息的能力。】二、再读课文,比较感受,理清课文脉络。1、师:说说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陨石的?出示相关片段:陨石尽管貌不惊人,却是一块异乎寻常的石头。原本它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后来落到地面,成为陨石。陨石虽然是一位不速之客,但还是被科学家们称作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2、交流反馈:陨石的外形、来历或形成过程、研究价值三个方面。3、理清整篇课文的写作顺序。4、比较所给片段与课文,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的语言具有趣味性的特点。【设计说明:避免常态下科普类说明文“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固定模式下学习兴趣的缺失,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绝非唯一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所以本环节中设计的片段和课文的比较以及探讨作者介绍陨石时是如何布局谋篇的,都从学生阅读的兴趣、喜好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认识和情感经验的基本上,科普类说明文所具有的趣味性跃然纸上。】三、解读陨石的形成过程,感受文体特点。(一)学习第3节1、同桌一起读课文第3节,找出能概括流星变成陨石过程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一颗流星()()陨石2、交流反馈。◆闯入大气层:比较“闯入”“进入”:体会“闯入”时的速度和力量。◆燃烧、发光、气化。感受流星变成陨石过程中所需的条件:受到巨大引力的吸引、同大气发生摩擦、没有燃尽。3根据流星变成陨石的主要过程和所需的调节,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介绍陨石形成的过程。4、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设计说明: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成为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特别强烈。本环节中老师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解密”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梳理流星下坠过程并探究相关条件和原因。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逐句分析讲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不但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又为学生找到了一次进行口头语
18、陨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