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0文献学绪论.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绪论一、“文献”涵义的演进1“文”“献”连用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文化典籍,献—贤才,年高而有道德学问者。郑注:“献犹贤也。”刘宝楠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经籍考》自序: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文:书本记载,献:名流口传议论明谢肇淛(浙)《滇略》卷六《献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志乡贤也。”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献”即此意。3后来的“文献”取“文”这一涵义,“献”的涵义已淡化。“文”包括甲骨、金石、简策、缣帛,直到纸张(最高阶段)等材料之上所写的文字,即《辞海》说“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如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明《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文献具备三个属性:1物质属性;2信息属性;3符号属性,即文字属性。三个属性中, 文字是第一位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198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文献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强调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127)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强调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另一种说法“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文献”一词的涵义很广,通常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我们所说的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二、文献学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我国的文献学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学科。文献的产生极为久远,但“文献学”一词出现比较晚。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校雠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扩充了校雠范围。“举凡官专守,搜集图书,辨别真伪,校订误谬,确定类例,详究编次,设法流传等,均包括在内。”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西方文化融合,文献环境的变化,促使一批学者广义地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文献学”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19世纪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郑一奇《中国文献学导读》(新1版卷首)称此书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屡次重版商务印书馆1933年重版,1935年再版,上海书店1983年重印。复旦大学、上海书店编《民国丛书》第二编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10文献学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漫山花海
  • 文件大小188 KB
  • 时间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