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许多高校一样,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为教师子女免除学费。所以,心理系教授伦纳德·格林竭力说服女儿选择这所大学。他盛赞其学术成就、夸耀其社交氛围,推荐其课外活动,并承诺,如果汉娜选择了华盛顿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将为她每年提供2万美元,外加研究生期间的2万美元,总额为10万美元的教育储备。但她还是去了纽约大学。对许多人来说,这貌似一个见识短浅的例子,女儿的决定不是基于未来的需要(如金钱、居所),而仅仅考虑了今天的需要(令人兴奋的城市、独立)。相比省钱,如何花钱确实更能完全体现出人类的(一些人可能会说,美国人的)怪癖:偏好眼下的满足感,而非未来收益。换句话说,与想象明天的舒适生活相比,今天买一双新鞋、或去加勒比海度假、或添置一部iPhone4S手机,能让我们更开心。时下的快速获取(instant-access)文化能让你在互联网上几秒钟内搜到答案、在家门口隔天收到网购的咖啡壶、随意观看电影,人们根本不曾真正训练下一代人如何推迟满足感。“当下的快乐比以后的快乐更有价值,”东北大学经济学家威廉·狄更斯说,“现在消费比未来消费更时髦。这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点。”脑部科学家们在商场里进行的神经学研究发现,在省钱和随意花钱的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可测量的差异,尤其在大脑的后果预测、奖励处理、动机刺激和记忆控制的区域。事实上,神经学家们已经能准确画出大脑路线图,能够人为提高一些人的省钱能力,并控制其花钱习惯。这当然要在实验室里完成,而不是在收银台上动手脚。结果是:人们花钱的偏好彻底改变,以前他们好似喝醉酒的水手一掷千金,现在却像大萧条时期的孩子,手头紧得很。总而言之,科学家们最终揭示了大脑灰质的奥秘,人的绝大部分决定都在这一区域做出,它被称为“钱脑”。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正在辨析省钱者区别于购物狂的人格类型和其他特征,认为后者既不傻,又不缺乏理性,只是常常不能准确预见不存钱的后果。如果大脑能够重新从未来回报的中获得乐趣,人类将真正踏上寻找梦想的未来之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的率领下,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过一项名为“棉花糖实验”的经典研究。实验对象是一群四岁大的孩子们,科学家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了一颗棉花糖。条件是:如果孩子们愿意等实验人员走出房间后再吃糖的话,每个人就会得到两块棉花糖。十多年后,愿意等待并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的孩子们在升学考试中的分数普遍较高,验证了冲动控制和“情商”的其他方面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观点。能够推迟奖励的人也很少患有肥胖症、吸毒成瘾和离婚,这些情况更容易出现在立刻兑现满足感的人群身上。米切尔说,每过十几年,他们就会对棉花糖儿童测试一次,现在,孩子们已经40多岁了。在今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论文集中收录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以精神生物学家凯西为首的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科学家团队找到了最初参加棉花糖实验的59名儿童,对他们进行了成人版的推迟满足感实验。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人员分析了擅长推迟满足感的人与倾向于即时奖励(棉花糖或其它东西)的人之间大脑活动的差异。在推迟感强的人群中,大脑内具有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前额皮质非常活跃,右脑额下回的活动也很剧烈,这会抑制“我现在就要它”的冲动。推迟感弱的人在这两个区域的活动较弱,但响应即时满足感的边缘系统十分活跃。认识到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只是学习强化其作用的第一步,科学家们最终要使
【科学】揪出购物狂背后的黑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