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控制要求、控制文本》(宁波市规划局,测绘院提供)(宁波)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招标文件项目概况该项目基地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南侧、姚江北侧,。东至建设中的洪都路,道路红线宽36M,南至原规划北外环路,道路红线宽68M;西至规划道路,道路红线宽12M;北至36M宽的规划道路。基地西侧4#地块规划为商住用地,南侧9、10#地块为30m宽城市防护绿带,北侧紧邻大型菜场,东邻已建成的至诚中学,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景观优越,极为适合打造现代生活社区,成为江北区自具特色的优雅居区。规划设计构思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营造优雅的居住氛围,为居住者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社区配套、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体现“以人为本”,意在营造适宜人活动的尺度和空间。小区——组团——邻里空间在此得到了强化,同时限定空间,增强归属感,强调邻里空间,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塑造亲切的可交流的界面。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车行路线主要集中在半地下,进入组团邻里空间,最快捷回家的路线;地面主要以步行为主,营造景观系列,使空间连续通透,有静有动。总体规划设计规划结构为了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变迁,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以半封闭的院落作为小区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院落——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分级管理。2-071邻里空间普遍比组团空间提高场地标高,使居住者产生归属的感觉,借用提升的场地,在地下设置机动车库,通过采光井、天窗使地下车库得以采光通风,成为“阳光车库”。道路交通系统根据对现状外围交通的分析,将小区主要出入口安排在北侧及东侧。南侧待建道路规划红线宽为68M,且是将来轻轨站点,故不适宜作为小区车行出入口,可预留作为将来的步行景观入口,结合南侧景观绿化带,成为人流集散地。本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区西北侧,故而交通联系主要通过洪都路,可在此设置车行主入口。地块西侧4#地块规划为商业区,故而将人行主入口设置于北侧规划道路上。规划设计说明南北两侧的景观步行出入口伸入小区构筑了一条纵向景观轴,加上东西侧的车行出入口和分组团布局的规划结构,使地地中形成了环状道路系统,构筑复合式交通。东西侧道路汇入的车流在半环状的道路体系中伸入到地下,使中心景观轴相交道路自然成为步行道,最大可能地做到人车分离。同时地下停车布局尽量依据规划结构,与邻里空间重合,使回家路径最便捷。组团内均为步行道,,必要时兼作消防车道。景观绿化系统小区南北步行出入口的延伸形成了纵向景观带,成为联系小区步行体系的核心。结合北入口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与步行休闲空间相互辐射,形成整个社区的街道式公共生活空间,强调了场景气氛。在此带状空间上横向衍生出若干簇居住组团,构架清晰,结构明确,又相互串联,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变化有致的空间体系由此展开,环状路网以北的高层住宅区构成小区的天际轮廓线。板式、点式结合,远眺山景。中区、南区以5~6层多层住宅为主,围合成组团,自成一体,同时又与中心景观轴相联系。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带布置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健身会所、咖啡茶室、餐饮及商业。公建与步行道的结合丰富了入口场景,同时为分级管理提供了可能。会所的景观泳池、篮球场、网球场与高层区宽阔的绿地结合,使休闲场所更易被人使用,增加了公共参与的机会。沿北侧及西侧道路设置沿街底商,与4#地块相结合,相互利用其商业资源,增加人气,方便使用,避免对社区内部的干扰。鉴于周边道路的开发状况,将12班幼儿园放置于东侧入口,同时为城市和小区服务。规划设计说明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城市道路和建筑障碍设计规范》JGJ50-《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发[1999]《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14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详见后述概况结合总体规划的思想,在小区不同位置结合其具体功能要求和其特定的景观环境,分别设计了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等多种类型住宅形式,以及造型简洁的幼儿园和充满现代感的沿街公建,通过疏密相间的空间组合,错落有致的建筑形体,丰
亲亲家园(宁波)设计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