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米勒艺术典型化与真实性.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米勒艺术典型化与真实性
在西方艺术发展中米勒的绘画艺术是很质朴而独特的,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空前繁荣,在这个时候回顾米勒绘画艺术在我们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点影响,也许是非常必要的。早在法国工业革命初始的年代,萌发了一种现实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既厌烦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教条,也不欣赏浪漫主义的夸张声势,而是返朴归真地表现周围客观平静的现实生活。这也正是米勒穷其一生追求的真实生命体验,他怀着对自己农村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农夫”这个身份的热爱,用单纯而质朴的韵律把人们的灵魂带进了他的绘画当中。罗曼•罗兰称赞米勒的艺术含蓄而深沉,富含人生的哲理。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是法国诺曼底人,巴比松画派画家。米勒的艺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法国19世纪中期欧洲乡下农民生活的全貌。现实中身为农民的米勒在劳作之余用其艺术的眼光审视着无产阶级的喜怒哀乐,描绘着他们保守与虔诚、倔强又逆来顺受的命运遭遇的同时,还表现着他们淳朴厚实、热爱生活的本质。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生来就是用一双农民的眼睛来看世界,他身后有诸多的光环,晚年官方及主流社会对其艺术的认可,被誉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他的艺术对当时社会以及对后世影响都极为深远。时至今日,米勒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米勒艺术的典型化
罗曼•罗兰在编写《米勒传》的开篇中写到,“在19世纪的法国,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品格颇令人诧异:他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来自另一个民族,并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形态;他在法国艺术中独一无二,而且几乎像是一个外国人。
”西方艺术发展中也时常出现擅长于表现农民形象和田园生活的画家,如勃鲁盖尔、勒南三兄弟等。在将很多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相互对比后,会发现在米勒的作品中饱含着对农民田园生活的真挚和深厚的感情,米勒是一位在生活中日夜操劳,用尽办法奔波生计并努力维持家庭圣洁的农民画家,他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这使得他的绘画作品中获得的写实风格非常严正,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没有悠然自得,没有诗情画意,总是充满着凝重与庄严的气质。米勒一生都是在乡下度过,对平实的田园生活和辛苦劳作的人们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并终身以一名农夫而自豪。米勒绘画作品中偏爱那些厚实的甚至有些呆拙的人物形象,这一点与当时官方主流绘画流行高贵华丽的风格样式比较就显得格格不入,主要也是出自他对劳动生活和农民的热爱,也可以说他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自认为农夫身份的尊重,以至于他逐步形成在当时社会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在他眼中能看到农民内心深处真实善良的本性,他不顾当时生活窘迫和社会对他的蔑视、嘲笑以及批评,自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直到离世,他都是以乡下田园间的劳动生活为主要线索和题材描绘作品中的对象,始终坚持创作农民生活的作品。我们以米勒创作的经典作品《拾穗者》为例,在这幅作品里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宏大场面,画面中三位身着粗布包头巾的农妇,正在收割后的麦地中捡拾麦穗,她们沉默着只是低头专注于地面,她们的动态并不优雅,却表现出厚实健壮的体魄和劳苦吃力的动作。画面中阳光普照,广阔的麦地被炙热所笼罩,在无垠的麦浪中,她们的形体似雕塑般的坚实,轮廓简约有力,他用线条将人物的心灵与躯体紧密连结,自然而

米勒艺术典型化与真实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