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作品特征综述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Alexander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生于德国萨克逊洲茨维考小镇的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并且在贝多芬和舒柏特的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综合这两个优势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舒曼对读书写诗有莫大的兴趣,并显示出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舒曼的创作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主要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特点。
舒曼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他的双重性格是理解钢琴作品的重要线索,他的双重性格几乎贯穿了所有的钢琴作品。舒曼曾自称自己为“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舒曼要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体验。他具有浪漫情怀钢琴作品体现于30~40年代,如《阿贝格主题变奏曲》(,1834~1835),包含一组小品的《蝴蝶》(,1829~1831),两组《帕格尼尼随想主题音乐会练习曲》(,1832、,1833),《大卫同盟曲集》(,1837),《狂欢节》(,1834~1835),《童年情景》(,1838),《克莱斯勒偶记》(,1838),《C大调幻想曲》(,1836)等。舒曼的创作涉及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占舒曼作品很大比例的、有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以及歌曲则集中体现了舒曼的独创性风格。《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作品,都是将各首形象各异、情绪迅速变换的独立小曲编织在一起,成为舒柏特声乐套曲式的钢琴套曲。下面就综合以上来进一步的浅析一下舒曼的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仍在于其深度的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旋律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①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②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③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④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哈作品所获得的理念。⑤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舒曼的钢琴作品在节奏上是多变的。他常用“赫米奥拉“(hemiola)节奏型,从而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显地是经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舒曼惯用的节奏规律,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等节奏、互补节奏、纠缠节奏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这种节奏或多或少呈显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
舒曼钢琴作品特征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