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唯物主义观论文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战略任务,中央印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这是深人贯彻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举措,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自觉体现。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奠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洞察与认识上。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这也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突出体现。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学的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学家们在社会历史中看不到物质生产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马克思对于历史观实行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由于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运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成为衡量其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尺之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重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同时,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上述原理的坚持和重申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它在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指明了当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它通过对发展先进生产文化以及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强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扩展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又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总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我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与世推移,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与唯物义观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