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课程改革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无锡市水秀中学陈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部署,至2003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全部编制完成,并将进入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无锡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之一,如何在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深化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以开拓奋进,大胆实践,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把无锡地区的教育办成全国课程改革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是我们无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拟就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初略地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一、“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关系这一次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把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三个面向”强调的是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世界上是先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三个代表”强调的是中国的教育应该是适应中国老百姓需要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中国和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教育思想应该凸现中国和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那样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所以,“三个面向”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三个代表”是中国教育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三个代表”是对“三个面向”的继承、发展和深化,两者不可偏颇,不可或缺。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许多体现时代要求的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要我们坚持把“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一定能够教育和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中华民族“一代新人”。二、智育和德育的关系多少年来,从理论层面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对此谁也没有否认过。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许多地方的不少学校远不是这么一回事。“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升学率的负担和考试的指挥棒早已把许多德育工作者搞得找不到北。许多地方的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犯案率明显上升,甚至发生了学生杀害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惨案,德育工作形势绝对不容乐观。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会“求真”,学生不做“真人”就是德育的失败,也是智育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如果新课程的改革最终仍然矫正不了这种智育和德育关系的扭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失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它应该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坚持素质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