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馈:指系统中某一成分变化引起其他成分发生一些列变化,而后者的变化最终又回过来影响着首先变化的成分。2、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且此热量为一常数。3、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5、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6、环境容纳量:指种群所在的环境条件允许某一物种的种群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值。7、最小种群原则:对于一些集群生活的动物种类,如果数量太少,低于集群的临界下限,则该动物种群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8、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性,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9、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一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一个最高点(耐受上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10、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够分泌一些有害物质,阻止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或防御动物进一步啃食,此现象称为化感作用。11、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2、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之处的光强度。13、种群:指特定时间内,分步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1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15、艾伦法则: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16、种间竞争:是指几种生物利用同一种有限资源所产生的相互抑制作用称种间竞争。17、土壤质地:土壤中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组成百分比。18、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19、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20、环境:指所在栖息地中对该个体发生影响的全部无机因素和有机因素的总和。21、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中日照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2、生态入侵:由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发展。2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24、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而成的网。25、拥挤效应:随着群体当中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则会对群体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的增长率,产生所谓的拥挤效应。26、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27、协同进化:许多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在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此方式的进化称为协同进化。28、内禀增长率(内在增长率,瞬时增长率):在无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值率。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
生态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