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听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列开往西北方向的火车上,一位作家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原来,这位农民父亲小时候家穷没念过书,自然也就没什么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着孩子瞎混,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他就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然后孩子做作业,他自己也跟着在旁边做作业,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学习的劲头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点大学……我不禁对这位农民父亲肃然起敬。也许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就这么简单!”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绝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却以为,这位农民父亲恰恰是位“家教的行家”。心理学家就曾指出,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而家庭教育因其特殊性,则更离不开这一重要的资源。通常我们所说的“学习型家庭”,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家庭里有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农民父亲尽管自己没什么文化,却并不妨碍他能积极建设这种学习环境。难能可贵的是,家长自己与孩子共同学习,这就使得家庭里充满了良好和谐的学习因子,这本身就是对孩子学习最大最有力的促进。相反,有些父母借口忙(这不可否认,但农民父亲平日田地里的农活也不少),平时极少过问孩子学习(有也只是等孩子考试后索要成绩);要不就是父母全程“陪读”,这看似关心孩子学习,可在孩子看来,监督大于关爱,多少有些如芒在背的感觉。这与农民父亲亲自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而,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专家就曾指出,在家庭文化的熏陶和濡化下,孩子的某些价值观、行为方式及情感模式就如同从父母身上复制出来一样。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是任何其他学校教育所难以取代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而有时“身教”更重于“言传”。上文中的农民父亲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言教(事实上他也不擅长于此),而是身体力行,以身示范,积极参与到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来。这真所谓是“言动”不如“行动”,“身教”榜样力量无穷。相反,有些家庭父母这边电视、扑克麻将声不绝于耳,而那边却吼着要孩子好好
教育孩子就这么简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