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教学考试·高考历史》2017年第1期。)例谈文言文史料的概括策略王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311100)杨富丁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257400)白话文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广泛使用,在此之前,从先秦到清末,大部分文章,都是以文言文为主。文言文的形成,在于早期文字未成熟,笔画繁多,所以形成一字多义的情形,又碍于书写工具简陋,使得文人尽量使句子简短,但想表达的意思又很完整,因而,文约义丰成为文言文的重要特点。文言文最大的特色在于文章中大多由单音词组成,且多省略,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过去的文人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文言文史料的概括,和白话文史料的概括遵循的程序要复杂一些。首先,要对史料中的字词进行解读。文言文存在一字多义现象,且有些对应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需要对句子中的词语进行补充解释,才能获得初步认识。其次,要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理清句子之间的结构。其他环节和白话文史料的概括程序一致。本文主要例析并列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条件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复句或句群的概括。一、并列关系【典例1】《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译文】《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业者职业世袭,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北宋苏辙认为,如今农、工、商三个阶层,没有不舍弃旧业而入仕。【概括】这则命题材料由两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构成,前一句子强调唐朝时期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没有机会入仕;后一分句强调北宋时期工商业者可以舍弃本业入仕。从不能入仕到可以入仕,反映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C。二、解说关系【典例2】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注释】措置,安排,料理;然,对;遽,[jù],仓促的意思。台谏,谏官。【译文】宋仁宗说:“处理国家大事,不能只让我一人决策。如果我来决策,如果出错,仓促间不容易改正。如果让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决策,然后让宰相执行。执行结果不好,谏官可以当面指出失误,这样改正错误比较容易。”【概括】这则史料中,第一句话是主旨句,后面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说明。可以概括为:集体决策容易减少失误。故选A。三、因果关系【典例3】李贽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势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注释】朝市:早市。《周礼·地官·司市》:“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朝市之人:追逐名列的人。竞奔之子:追逐名利的人。伏:使之屈服。富贵利达:功名利禄。厚:优待。顺:顺应。【译文】寒冷能够折断粘性很强的胶,但不能阻止商人逐利之心。权势能够让财富匍匐在脚下
例谈文言文史料的概括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