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那份恢宏,那份细腻,那份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和呐喊,不只是激励,更加是震撼着我的心灵。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次拿起这本书,总会在其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青春,虽然时间相差三十年,但是,那些鲜活的身影似乎就是代表了你我。上学的日子里,初识《平凡的世界》,至今犹记,为了能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和归宿,我缩在被窝里,不吃不眠,一口气把三部看完,掩卷之时,仰天长叹,久久不能自拔,有惋惜,有惆怅,有激动,有悲楚。那时候的理解,和现在是天壤之别,那是真正的年少之时,留下的是对那些人物的同情和敬佩,还有模模糊糊的对历史的了解。现在回过头来,又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重新回味那份厚重和凝练,重新体会那种激情与彷徨,重新认识那段历史与岁月,一如既往的合下那本厚厚的经典之后长叹一声,现在这份叹息,似乎将自己也包含了进去。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时代中,个人的力量的的确确是显得很渺小,但就是这些渺小的个体,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前进,历史不会倒退,人类总会进步,生产方式总会革新,生活水平总会变化,但是,永久不变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退缩的精神。一段历史终将回过去,但是,一种人类的文明总会流传下来。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我们看到了在祖国母亲的怀中,在一片黄土高原上,那些文革后期的穷苦农村,吃不饱饭的父老乡亲,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风起云涌,看到了过去那些卓越的共产党人的风采,也看到了那些被人民永远诅咒的“光辉人物”。看到了乔伯年书记亲自去挤公共汽车的“壮观”场面,看到了田福军见到由于错误路线导致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群众时的愤怒,看到了周文龙作为造反派和县委书记的对比,看到了苗凯、张有智等人的“明哲”之道,那些情景,在作者的笔下,一幕一幕的在我们面前上演,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夹杂着各种观念的中国,一个真的饿死过人的中国。我们知道了当年的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年的信仰有多么可怕,当年的干部是什么样的角色,当年的人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境况之下。我们也看到了穷苦人家孩子的生活,也知道了自始至终,干部家的子弟都是高人一等的,看到了班长腕上的手表,和穷人孩子的黑馍。看到润叶的不幸婚姻,我们无奈的理解了少安;看到了晓霞永不凋谢的谢幕,我们在为少平悲伤的同时,也在埋怨作者的残忍,但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知道,其实,这是对少平最好的结局。最终,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丝的曙光,哪怕那只是作者在安慰我们,我们的金秀和兰香终于走出了那座小山村,终于和干部的儿子建立了纯洁的爱情关系,终于彻底离开了那一代代的饥饿和贫困。我们看到了田福堂支书的发达与没落,看到了可爱的玉亭同志穿着那双破鞋闹革命的精神,看到了海民面对自己亲爹的无奈和愧疚,看到了少安和自己父母分家时的悲痛,也看到了孙玉厚老人无奈的几次落泪,农村,一直都是在一种不健康的形态中发展,父母子女媳妇,一直是在一种亲情与矛盾中并行,这个命题,无解。我们看到了变革中的黄土高原,看到了孙玉厚老人和田福堂支书再次聚在一个地头上劳动,看到了著名的“混混”王满银的转变,看到了地主的孩子和贫农的儿女在一个校园里读书,看到了金氏家族从抬不起头到扬眉吐气的历程,看到了很多人的离去,很多人的到来,很多发生在黄土地上的“岁月沧桑”。我们看到了那些瘦弱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看到了少平磨蹭着去拿他的那两个黑面馍,看到了金波带着人和顾养民发生的冲突,看到了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