莂明朝艺术家徐渭肇考场失意芄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年3月12日)①,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是父亲晚年纳妾所生,归嫡母苗氏。出生后百日丧父。十岁时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刺激弥深。十四岁那年,苗氏去世,他乃由同父异母之长兄徐淮抚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甚不相得。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九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扬雄《解嘲》作《释毁》”②,享誉远近。因而在世态炎凉之中,他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执拗、偏激、多猜、恣肆而敏感。徐渭成年后“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③,时常中夜呼啸,宣泄愤慨。所作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超轶千古的不羁之感。节徐渭二十岁中秀才,次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仆仆于浙粤道上。螁徐渭虽为赘婿,但妻潘氏十分体贴,以少女的真情,给他以温柔的慰抚,带来了生活的新意和乐趣。正如徐渭后来写的悼亡诗回忆:“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①夫妻相敬如宾,恩爱似蜜。螇在往返浙粤的途中,徐渭还乘兴登南昌滕王阁,观赏翠色如黛的赣江风光;又游梅岭观音洞,秉烛探胜,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他于沿途吟诗赋辞,流露出平生以来少有的乐观情感,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徐渭还与山阴文士沈鍊、萧勉、陈鹤、柳文等结为文社,他们诗酒酬答,讨论诗文书画,评论古今人物,探索人生真谛,放情山水,时人有“越中十子”之称。在广交文友的活动中,孤芳自赏的徐渭,转而博采众长,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得到迅速提高。芆然而命运多舛,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都名落孙山,这对热衷于功名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年仅十九。人亡家破,功名不第,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使徐渭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太仓(今属江苏),却不得门径,徒劳而返。蚄①徐渭:《畸谱》,《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5页。②《徐文长三集》卷十九《赠妇翁潘公序》,《徐渭集》第546页。膁③《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薈①《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莇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岁的徐渭,“背负一蒯剑,挟数败橐书,来僦屋东城里中”②。他将此敝庐命名为“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研习王阳明的学说。次年,他又不顾世俗的偏见,将身份低贱、分别十九年的生母接来同住,以享母子欢叙的乐趣。螃在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徐渭对个人意志变得愈
明朝艺术家徐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