袇今天心情很低落,有一好友同在美国,做自然科学,辛苦一年,终是没有好结果。我一直关注她,不仅因为曾经是对门的同学,也因为同在美国。每次看到她状态的改变,我心里都是淡淡的忧伤。因为了解,所以知道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了解,所以清楚她内心的痛苦,感同身受,或许有失妥当,但我的内心同是一种煎熬,对自己,对中美对待科研的态度.....多少年来,我们秉承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的信条在美国这个科研大了抬头看路,那么更多时候,付出的确没有回报。肇一年前初踏这片土地,内心充满了憧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我盼望自己能真正对得起国家每个月一万块钱的生活费。第一学期,考虑到语言和基础知识的薄弱,导师给我制定了选修博士高微,高宏,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还力荐我参加学院的期中期末考试。他说给你增加点压力,会有更好的效果。不得不承认,这里每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2个小时课程的内容课下一天都复习不完。了解我的同学都知道,国内博士一年级的课我逃得远比上的多,可在这里,我没有缺过一次课,而且每节课都认真做了笔记。那三个月,我必须承认学到了很多东西。螃如果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读博,我能给出的最准确的答案就是为出国;如果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这么想出国,我能给出的最准确的答案就是跟风。而真正读了博士才发现当初那些所谓的虚荣把我推到了最艰难的境地。多少次想过退学,多少次想过就此搁下,可今天我真的为自己高兴,因为在艰难的日子里,我挺了过来。来到美国每周跟导师见面是我最期盼的事情,他的睿智和幽默似乎激发了我对学术仅存的一点兴趣,我尝试着循着他的指导去看英文文献,按图索骥,在来美之后的第4个月写了人生中第一篇英文文章,只是如今看来,那篇文章是不堪入目的。可我感谢导师在那时给我的鼓励,指出了文章理论设计和指标选取的缺陷,修改之后最终这篇文章投到了国内一个杂志。三个月后,当我满心欢喜的把自己的第二篇文章发给导师的时候,他给我的回信简直把我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他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说做学问不可急功近利,对待科研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要让自己沉下去,要写好文章首先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其次要参考好的文献,看前人都做了什么工作,你应该在哪个方面入手,动笔之前一定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结论是文章离SSCI的要求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证上看都差一大截。如今这篇文章已经沉入箱底了,对它而言,未必不是一个好事情。羂可惜,4月份导师被聘请到英国利兹大学,临走之前,他看我对计量比较感兴趣,就把我转到了另一位教授名下,这是这所学校经济系唯一的一个Distingushedprofessor,计量界也算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教授。临行前的下午,跟导师的最后一顿饭,他说xxx,与你共同的半年,我看得出你很努力,可你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去写文章而应该去思考这个领域是否是你感兴趣的,这个领域如果深入做下去你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在美国的你是否能克服?任何时候思考比努力做事更重要。我希望看到二十年后你在中国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你有这个能力只要你把自己浮着的心沉下去。任何时候我都站在你这边,任何我能帮到你的地方我一定会出现。我想我真的应该庆幸作为一个联培学生能够在我博士短短的几年遇到这样一位导师。蚇半个月的时间,我什么都没做,因为我的确需要思考我的方向在哪里。半个月后,我做了一个自己都
美国一年--感悟科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