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docx27、河中石兽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屮的一篇志怪小说。木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M能力(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3) 站味文章的写作特色。2、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廉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曾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 新知探究1、 作者简介:纪旳,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丄。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丄。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捉耍》,在目录学上贡献很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 朗读课文(1) 学生大声白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2) 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3) 借助丄具书和注禅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4) 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纟R合作探究。三、 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四、 综合运用1、通假字2、 古今异义(1)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2) 阅I•余岁。■古义:经历(3) 是非木柿。■古义:这(4)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因为(5) 但知其一。古义:只(6)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7) 河干■古义:岸,水边3、 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Z去相去甚远已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如:如是再啮如其言之:闻之笑曰沿河求之一老河兵闻Z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Z下流求Z地中然则天下之事4、 词类活用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今义:并列今义:阅读今义:判断动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今义:表转折但是,却今义:一种学科今义:水分不足,干燥离开距离被,介词成为,动词认为,动词像按照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石兽。代词,代“求Z地中”这种观点。代词,代石头。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石兽。代词,代石兽。结构助词,的。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五、 整合提升复述故事。六、 检测巩固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完成课示思考与练习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二、新知探究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2、在寻找石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三、交流展示1、完成表格。人物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Z水中竟不可得求之下
《河中石兽》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