蕿新课标,新变化芇——《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及教学建议膃200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我国开始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袀成就:一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新历史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堪称课改先锋的优秀历史教师。很多老师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羈二是历史教学方式已经转变。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们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螃三是老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了。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膅四是教育评价具有灵活性、有效性和多样性。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活动、历史考试等方式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有的还积极进行了发展性评价的探索,节问题:第一,《标准(实验稿)》中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蒈第二,《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太多,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内容比较缺少,如“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恐怖主义”“加强史学研究新成果”,等等。蒄第三,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需进一步提高。,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应该坚持。但是每一个板块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问题:葿(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历史事件。芆(2)主旨太大,包含内容过多,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羄(3)编排框架和体例容易割裂历史,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与人物。膅(4)“学习主题”理性偏强,与初中孩子的认知能力相距较远,他们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会影响历史课程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袁于是,从2007年4月起,教育部向各省市、实验区下发文件,征求意见,决定进行修订,2011年,修订并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螆接下来,我将通过各方面将2001年课标与2011年新课标进行比较。螅一、封面的变化:(幻灯片13-15)袂含义不同。表现为3个地方:删除了“全日制”;2.“实验稿”改为“2011年版”;3.“制订”改为“制定”。制定说明本次课标是能够确定下来,不再轻易地该了。罿二、目录的变化(16、17):易理解,:羃三维目标降为三级标题,在具体叙述,前面又增加说明,这强调说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节3.“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衿标准是一个整体,课程内容是本标准中的一部分,是在整体标准下的内容。不是达到旧版内容标准就可以了。新版标准要求通过具体课程内容教学时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低要求。:螁强调教学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标准,而不是以教材为标准;与教材编写一样都要以标准为依据进行的。蒀芈三、核心变化:强调历史时序(18)(19-22)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从较早教学大纲注重历史时序转向旧版课标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从旧版课标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回归到新版课标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完成了一个轮回。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成为课程设计思想总体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型,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及初中历史教
新课标,新变化 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