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歙浦》鉴赏题辨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答题规范及易失分的原因分析
泊歙浦
歙xī 1. 收敛,吸进:“将欲~之,必固张之”。
2. 古同“翕”,和洽。
shè 安徽省。简称“歙”,如“~砚”。
歙砚 shèyàn:砚台中的名品,是用安徽歙县、江西婺源县所产石料制成 Shè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翕砚为其特产。
诗歌鉴赏练习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说明“惊”字的好处。
分析诗歌情感题型
炼字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红枫、大雁、霜月、江涛、号角,无不透出冷瑟凄清之感,漂泊异乡、家国危倾、孤独凄凉的羁旅情感跃然纸上。在意境上有点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连韵脚都有一半相同。
两诗首联的色彩都很浓丽,王湾以青山绿水暗含客路漫漫,前程迢迢,留下无限联想的余地;方岳以丹枫勾起回忆,暗切漂泊如旧,也很有余味。颔、颈两联的对仗都很工整,境界也都很开阔,但情调却大不一样。王湾生动地描述出水势浩渺,风帆高悬,以表达旅途顺利之喜悦,抒发了久客思归之情,并进一步归纳出新旧交替的哲理;
方岳则生动地描绘出无边的秋色,凄清的秋声,化景物为情思,抒发了旅途孤单、寂寞的悲凉之情。尾联的差异较大,王湾以托书鸿雁来表达在早春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思;方岳则以独立船边,面对风烟,耳闻吹角来表达深长、凄寂的乡愁。
王湾的诗有盛唐气象,虽有淡淡乡愁,更多的却是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方岳的诗有晚唐的颓气,虽有丹枫着色,终难敌过愁、惊、寒、孤之凄恻,令人感伤不已。
参考答案:
Key:
(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夜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
(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2)结合全诗说明“惊”字的好处。
Key:(2)“惊”在诗中有“惊醒”“惊起”的意思。在这寂静的深秋之夜,夜泊江边的诗人被江涛声惊醒。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突出了周边环境的寂静,也更显出了作者的孤单凄凉的羁旅之愁。
②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拟人化,叫醒了诗人,与寒江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的凄凉。
作者简介: 方岳
(1199~1262)南宋后期诗人。字巨山,号秋崖。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七岁就能作待。公元1232年(绍定五年)中进土,后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延置幕府。公元1234年(端平元年),蒙古贵族灭金,并向宋朝进攻,当时担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的史嵩之,准备在湖北和蒙古贵族议和,方岳代赵葵写信责骂之。公元1239年(嘉熙三年),史嵩之当了宰相,不久方岳被罢官,在家闲居四年。复职后因得罪了贾似道而被劾,调为邵武军,不久辞职回家。程元风掌权时,又起用方岳,知袁州。公元1258年(宝祐六年),又被罢官。著有《秋崖集》四十卷。据《安徽文献书目》,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诗歌艺术风格清丽天然,词作平易清健。
泊歙浦wslppt-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