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举三反一”到“以一反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从“举三反一”到“以一反三”从“举三反一”到“以一反三” 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215000) 赵洪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举三反一”,理解“一”“举三”,指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然而,这些言语经验往往处于无意识的、零散的状态,反复教,反复学,高耗低效,难以有质的提升。反一,指的是从这些言语经验中发现规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传统教学的误区是只教例子,不告诉学生例子背后的规律性知识是什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要学生悟什么。而“反一”就是把教材等语言材料真正当做“例子”,让学生不仅看到例子本身,更看到例子背后蕴藏的规律性知识。这里的“一”就是指规律性知识。“举三”和“反一”,不可偏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义”除了“意义”之外,还包括那些蕴含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否则,哪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在实际教学中,聪明的学生,经过大量地、反复地阅读,经过自己的“顿悟”,能在不自觉中“悟”到蕴含其中的规律;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读”和“悟”,仅靠原本无根无基的“语感”,是无法发现规律的。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和引导,才能由“三”到“一”,达到“见山不是山”的境界。而我们日常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批“大多数学生”。如,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是个描写动物的单元。单元导语中这样写道:“……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编者写这样的导语,意图明显,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理解内容,感受动物形象;二是学习表达,发现异同。在这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即为“举三”之“三”;“学习表达,发现异同”即为“反一”之“一”。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一”。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把这个“一”分成“同”和“异”两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求同”:从不同方面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细致,表达真情实感;其次,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验证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些“同”的;其三,比较发现表达上的“异”,这些“异”对课文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最后,泛读从《同步阅读*千纸鹤》中选取的《天鹅》《母鸡》《鸬鹚》《大青牦》《隔窗看雀》等文章,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一”。通过这样的“举三反一”,学生对如何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生如果不上数学课一周,再继续学习,就会出现学习困难;但如果一个月不上语文

从“举三反一”到“以一反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4-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