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中国 COOL CHINA—2009 年全
民低碳行动试点项目”
——全国 9 个城市 - 调查研究报告
南京大学
2010 年 8 月
1
第一章项目背景、意义、目标及研究综述
1、项目背景
全球层面
是联合国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 自 1990 年以来
相继组织世界上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编写和出版了四个评估报告(1990 年、
1995 年、2001 年、2007 年),这些报告为采取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大
量基础研究信息,同时也是进行气候变化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全球气候变化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的对自然界的改造带来的气候变化也不容忽视。
第一次评估报告(1990 年):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 第二
次评估报告(1995 年):“证据清楚地”表明了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
三次评估报告(2001 年):“新的、更坚实的基础”表明了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
变暖有关; 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年):全球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 2009 年 12 月 8 日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披露的最新研究进展
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比以前更加严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2009 年创历史
新高。
国家层面
由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在 2007 年陡然升温。气候变化被认为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
一。从 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 2005 年《京都议定书》生
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
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国际气候谈判
已不只是单纯的环境事务,而是涉及到未来各国争取发展空间和选择发展道路
的问题,关乎各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来 20 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要机遇期,也是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时期。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温室气体排放位居世界第二,并将超过美。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
的减排或限排义务,但是中国日益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
压力。
但随着各国对温室气候研究的深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环境
或气候领域,随之进行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涉及的是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
产、农业活动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谈判的实质已经成为各国争夺未来在能源
2
[1]
发展和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问题。人为 CO2 的排放相关问题成为各国主要
的研究焦点。
在人为 CO2 排放问题的研究中,科学家和政府开始关注到个人行为对全球
碳排放的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政策与建议》中
显示:1999-2002 年间,中国 CO2 排放量的 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
行为需求所造成的。美国学者 Shui B 等研究发现在 1997 年个人消费行为占全
[2]
美能量消耗的 28%,CO2 排放量占全美排放量的 41% 。由此可见,个人行为
活动产生的 CO2 在全球碳排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城市层面
能源高速消费,特别是煤的大量消费,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大量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气候反
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
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认为极端天气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不
无关系。一方面,能源紧张,并有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又给环境增加压力。
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减少能源消耗,用气体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能
源。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
从 2008 年初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一项项节能减排的项目在我国
各大城市启动。仅仅一年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创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新布局。2008 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
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
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
平。
低碳城市建设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建设“低碳城市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